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1月23日在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安徽省省长 王金山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发展开局良好
刚刚过去的2006年,全省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圆满完成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
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达6141.9亿元,比上年增长12.9%;财政收入突破800亿元,达816.2亿元,增长24.3%,其中地方收入427.7亿元,增长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0亿元,达3544.7亿元,增长4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000亿元,达2029.4亿元,增长15%;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亿美元,达122.5亿美元,增长3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71元,增长15.4%,为10年来最高增幅;农民人均纯收入2969元,增长12.4%,增幅居全国前列;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2%,涨幅回落0.2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46.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5%。全省经济呈现出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物价较低的良好态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
一年来,主要做了六个方面工作:
第一,积极贯彻宏观调控政策,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向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在贯彻宏观调控政策中更好发展,在抢抓中部崛起机遇中更快发展。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62.7亿元,增长20.3%;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0.7,创历年最好水平;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10户,继马钢之后,铜陵有色又迈上300亿元台阶。推进企业改革,江汽、机场集团等省属企业产权多元化步伐加快,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提前完成,不良金融资产打包处置工作全面启动。出台全民创业政策措施,开展创业辅导和技能培训,加强创业载体和平台建设,新增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2万户。着力自主创新,节能环保汽车、生物质能源、生物医药、语音技术等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进展顺利,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500亿元,新增中国名牌产品10个、国家免检产品36个,19个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全面实施。认真开展开发区设立审核和新开工项目清理,严格土地审批和环境评价,整顿规范矿业开发秩序,淘汰了一批落后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城乡市场持续升温,旅游、金融、现代流通等服务业发展迅速。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发展加快,13个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超过20%,9个市财政收入增长超过25%,财政收入超2亿元的县达35个,县域对全省财政的贡献率超过30%,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持续改善。
第二,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再上台阶。制定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建立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开展县乡领导干部集中培训,实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加强粮食生产,实施小麦高产攻关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克服秋旱、病虫害等灾害影响,粮食总产2860.7万吨,增产255.4万吨,创历史新高;优质化率达56%,提高10个百分点。实施畜牧和渔业富民行动,规模化养殖比重达30%,提高5个百分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120家,新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6个,成立全国首家省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开展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建立省级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25个、农家店7000个,合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挂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新建、改建水泥沥青路1.8万公里,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70万平方米,建设农村重点薄弱学校500所,基本完成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230个,改造乡镇卫生院318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扩大到30个,全面完成村村通电话、户户通电工程,新增沼气用户7万户,解决5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一卡式发放各类补贴40亿元,农民人均受益77元。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18个县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基本完成。
第三,深入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对外开放取得新的突破。扩大与长三角地区合作,实现海关跨区域通关,加入质量技术监督合作互认体系和邮政快运网,开展产业与园区对接,新建高速公路东向出口3个。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举办徽商大会(香港)、合肥高新技术项目一资本对接会、首届中东部旅游交易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4.9亿美元,增长47%,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3.9亿美元,增长102.4%,引进省外资金1265.5亿元,增长57.9%。转交外贸增长方式,重点培育40个国家和省级出口品牌,芜湖国家级汽车和零部件出口基地、蚌埠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挂牌,进出口额超亿美元企业达18户,企业“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省政府英文网站开通,合肥航空口岸对外籍飞机开放,国际友城关系发展到59对,对外交往日益扩大。
第四,着力提升“861”行动计划,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优化投资结构,加强薄弱环节,推进重点产业基地和基础工程建设,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取得突破。奇瑞轿车三厂、丰原18万吨乙二醇、500千伏东通道输变电工程等190个项目开工建设,江汽运动型多功能车、安庆石化“油改煤”、铜陵有色高精度铜板带等158个项目建成投产,新增煤炭产能122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375万千瓦。铜陵-宣城高速公路、芜申运河、朱家桥集装箱码头等项目开工建设,京沪铁路安徽段电气化改造全面完成,亳州-阜阳、安庆-池州等4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245.9公里、港口吞吐量3000万吨。淮河治理全面推进,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胜利建成,淮河下游重点地区防洪能力提高到百年一遇。
第五,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和民生问题,省级用于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经费支出214亿元,社会保障支出141亿元,分别增长29.3%和21%。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列入国家“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在我省建成,强磁场装置、脉冲功率激光技术实验室等国家创新载体相继落户。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两免一补”顺利实施,134.7万学生受益,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增长17.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9%。96个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项目基本完成,新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00个。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申办成功,我省体育健儿在亚运会上夺得5枚金牌。黄梅戏、花鼓灯等19个项目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档案、地方志、文物、参事文史工作得到加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取得新成果。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淮河水质总体有所好转,城市污水处理率达56%,提高4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6.3‰,性别比偏高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增加180元,城市低保人均月补差83元。减少贫困人口42万人,灾后重建全面完成。扎实推进平安安徽建设,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加强防震减灾工作,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信访总量大幅下降。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权益得到保障,民族、宗教工作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工作进一步加强。
第六,扎实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管理创新为重点,集中开展省直机关效能建设活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下放、合并省级审批项目517项,取消省级收费项目61项,降低收费标准32项,减少企业和社会负担32.2亿元。强化省政务服务中心功能,655项行政审批项目进中心办理,现场办结率提高到45%。推行首问负责制、办文办事限时制和责任追究制,健全社会投诉受理机制,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全面推行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加强预算管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进展顺利。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办理人大议案13件、代表建议652件、政协委员提案639件。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大对商业贿赂和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专项治理力度,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严肃查处一批违法违纪案件。效能建设的开展,增进了“两情”,改进了“两风”,营造了凝心聚力、加快崛起的浓厚氛围。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在新的起点上迈出新的步伐,取得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这表明,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在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在增强,结合安徽实际创造性工作的实践在深入。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安徽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皖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安徽现代化建设的中央各部门、兄弟省市区和海内外友好人士,向在我省创业的境内外投资者、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不够稳固,传统行业盈利能力减弱与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并存,资源性产业比重偏大与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并存,产业技术含量不高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并存,骨干企业数量不多与中小企业发展不足并存,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相当艰巨,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仍然不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投入不足,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抗御灾害和社会应急管理能力较弱,城乡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就业、上学、看病、住房等问题仍很突出,安全生产、市场秩序、污染排放、征地拆迁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时有发生,社会建设和民生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一些部门重审批轻服务、重部署轻落实的问题,部分基层站所作风不正、吃拿卡要的问题,少数公务员特别是有的领导干部素质不高、为政不廉的问题,都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和发展环境,管理创新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对此,我们将认真对待,切实解决。
二、2007年工作总体要求
2007年是本届政府任期最后一年,也是加快安徽崛起必须大有所为的一年。我们要立足科学发展新实践,适应构建和谐社会新要求,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努力在中部崛起进程中奋勇争先,在跨越发展征途上锐意进取,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进出口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10万人以上,城镇参加医疗保险人数700万人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县为单位覆盖率增长4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4%o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2%。
今年在目标安排上,进一步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转变增长方式、促进社会和谐、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新增了一些指标。就经济增长来讲,我省经济正在高位增长平台上稳健运行,近年来积聚的能量正在加速释放,确定10%以上的目标,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实际工作中,要在提升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发展得更快一些。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跨越式发展、加快安徽崛起为主题,深入实施“六大战略”,着力提升“861”行动计划,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发展质量,改善人民生活,建设和谐安徽,保持和扩大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奋力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工作中,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多做一些加强薄弱、夯实基础、事关长远的工作,多上一些环境污染轻、资源消耗少、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多发展一些符合政策导向、适应发展趋势、具有市场前景的产业,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社会和谐,以更大精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更大力度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要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更加注重政府管理创新,坚决破除不利于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认真解决影响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充分激发全省上下加快崛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培育新的增长点,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和综合竞争力。
(一)大力推进工业强省,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以大企业、大项目为牵引,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百亿元企业和千亿元产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群。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实施装备制造业振兴工程,提升汽车产业整装和配套水平,积极扶持煤化工、生物质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成长性产业,重点推进奇瑞整车扩建、江汽轿车、芜湖造船、铜陵轨道交通设备、无为焦化、淮化60万吨甲醇等项目。加快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积极发展优质材料产业,支持钢铁、水泥、有色、煤炭等行业开展战略性重组,推进马钢500万吨薄板带、海螺日产5000吨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煤化盐化一体化等项目,启动500千伏西通道建设,新增煤炭产能20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519万千瓦。加快振兴轻纺工业,在纺织、服装、食品、烟草等行业培育一批优质品牌,开工建设安庆林纸一体化等项目。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提升各类开发区基础设施承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推动企业规模化、集群式发展。加强经济运行调节,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监测,提高工业经济效益。
落实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建设。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基地和科技孵化器建设,建成1个国家级、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产学研联合,推进关键技术、关键产品和重大技术标准研发,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品牌产品。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加快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做好芜湖、铜陵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启动建设蚌埠、淮北国家级专利技术交易中心,推进科技富民强县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抓好淮南矿业、安庆大观产业园等循环经济试点,支持秸秆、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实施技术改造“百千工程”,落实153户重点企业节能目标,提高全社会节能水平。
(二)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和转化率为重点,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增强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继续实施小麦高产攻关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重点支持30个粮食大县,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发展健康养殖业,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突出发展奶牛、名特优水产品等优势产业,建立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10个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和10个出口基地,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和引进力度,按期完成“121”强龙工程,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推进皖优农产品进超市工程。扩大“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按照“三个高于”的原则,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建、改建水泥沥青路1万公里以上,新增沼气用户15万户。加快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用3年时间完成全部任务,实施灌区改造、大型排涝泵站技改和低洼地治理,推进引江济淮前期工作,加快淮干整治、淮北大堤加固等9项重点工程,基本实现近期治淮目标。认真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建设。继续实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完善全省村镇体系规划。全面推开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提高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稳妥推进土地征用制度、农村金融体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兽医管理体制、农技推广体系和种子管理体制改革,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执法检查,强化农资市场监管,整顿涉农收费秩序,推进化解县乡政府债务试点,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
(三)着力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提升“861”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快重点产业基地和基础工程建设。加强项目储备工作,谋划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力争新增储备规模2000亿元。建立项目管理部门联动机制,加强环境评价、土地报批、节能降耗、安全标准等前期工作,抓好新开工项目清理后续工作,提高项目实施成功率。完善重大项目领导分工负责制,强化协调服务,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土地集约利用,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实施开发区投资强度分级分类标准,优先保障“86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重大利用外资项目建设用地。
进一步扩大消费,强化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完善消费促进政策,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培育汽车、教育、文化、旅游等消费热点,发展与消费升级相关的产业,提高我省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推进“新网工程”,完成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任务,新建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25个、农家店5000家。加快实施城市社区“双进工程”,新建5个国家级示范区、20个省级示范区。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规范经济适用房建设和管理,引导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强黄山旅游中心城市建设,加快九华山、天柱山、大别山、环巢湖旅游综合开发,推动皖北旅游升温,深化旅游企业改革,培育一批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通信、保险、会展和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
(四)加快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发展大市场大流通。发挥居中靠东、沿江通海的区位优势,全面加快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建设,构筑内通外畅的综合交通体系,提升我省在中部崛起中的战略地位。开工沿江城际客运、京沪高速安徽段等铁路项目,建成合宁、铜九铁路。开工建设马鞍山长江大桥及阜阳一新蔡、蚌埠一淮南等高速公路,开工3000公里、完成1500公里国省道和重要县道改造升级,全线开通合铜黄、合六叶、合淮阜等高速公路,实现省辖市全部贯通高速公路。力争开工建设合肥新桥机场,加快黄山机场对外籍飞机开放,推进九华山机场前期工作,增加新航班,开辟新航线,提升我省空港等级和营运能力。加快沿江港口和长江主要支流航道建设,推进淮河水系航道整治,增强内河航运能力。
发挥交通枢纽的组合效应和带动功能,统筹产业布局和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大流通格局。制定实施全省物流体系发展规划,建设面向全国和国际市场的物流产业基地,加快把合肥建成全国性现代物流中心,打造沿江多式联运枢纽和外向型物流产业带,构建蚌埠、阜阳、亳州等区域性物流中心和特色商品集散地。提升中心城市站场码头和物流园区现代化水平,加强与周边省份运输网络对接,促进生产要素快速流动和优化配置,以大市场、大流通促进大生产、大发展。
(五)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带动力,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全面实施城市群规划,强化中心城市的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打造跨越发展的战略支点。高标准构筑合肥滨湖城市框架,规划建设以合肥为中心,以六安、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加快沿江城市带发展,出台岸线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办法,建立城际协作机制,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推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形成集群发展新格局。加快沿淮城市群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和骨干企业,加快建设煤电化、生物质能源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推进皖北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发挥皖东紧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对皖西地区发展的支持和引导,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积极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现代农业、工业和旅游业。保护皖南良好生态,发展无污染的生态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胜地。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落实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在宁国等12个县(市)开展扩大县级管理权限试点,加大金融、科技和人才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县乡财政振兴工程,完善县级税收增长和财政强县奖励政策,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改善县域发展条件。规范和提升县域开发区建设,突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积极培育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深加工型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快速跃升。
(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省属企业产权多元化和战略性重组,健全国有大中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进25户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抓好1116户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制退位和304户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工作。积极培育资本市场,支持企业直接融资、再融资,力争5户企业上市。加强国有资产监督和管理,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分类实施事业单位改革,基本完成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抓好徽商银行增资扩股,组建农村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加强金融生态建设,提升银行业本土化服务水平。
完善和落实促进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形成有利于各类主体创业的体制机制。凡国家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一律向各类创业主体放开。鼓励科技人员、复退军人、高校毕业生、公务员、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开展多形式创业,在企业注册冠名、工商税务登记、经营场所使用等方面,降低准入门槛,给予相关税费减免和资金扶持。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创业指导和培训,推进创业基地建设,发展产权交易、人才引进、信息咨询、融资担保等创业中介服务机构,营造想创业、能创业、创大业的良好环境。
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深化与长三角地区多层次战略合作,加强与中部及其它地区的交流协作。创新招商方式,提升引资水平,充分发挥开发区和企业主体作用,主动承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资本转移,加快银行、保险、证券、旅游、信息服务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办好徽商大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引进更多的世界500强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力争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以上。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加强出口商品自主品牌培育和国际认证,扶持一批出口企业和产品基地,做好关键设备、零部件和重要资源进口工作,积极应对贸易摩擦与壁垒,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扩大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支持企业到境外进行资源开发,建立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今年在全省开展“扩大开放年”系列活动,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重点,统筹推进外事、侨务、外宣等工作,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提升我省对外开放形象和国际知名度。
四、全面加快和谐安徽建设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管理,培育和谐文化,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一)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各类职业教育,稳步实施高等教育“双百工程”,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培养和引进创新型领军人才,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组建安徽演艺集团和广电传媒产业集团,基本完成全省广电有线网络整合工作,培育发展具有安徽特色、社会效应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开工建设省博物馆新馆,开展第二轮地方志修编,做好文史、档案工作。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落实疾病防控措施,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秩序,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充分发挥他们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就业岗位,重点促进零就业家庭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规范做好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安置工作,推进组织起来就业和创业扶持工程,实现“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5万人,重视复转军人就业安置,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工作。全面推行劳动用工登记制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健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建立健全最低工资制度、进城务工人员工资保障机制和公务员工资制度。推进各类企业职工参加社会保险,规范养老保险市级统筹,扩大失业保险市级统筹试点,推进农民工、非公经济单位和事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全面实施生育保险制度,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探索建立煤矿塌陷区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健全灾害应急救助体系,推进“五保老人之家”和乡镇敬老院建设。继续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加大对深山区、库区和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通过劳务输出、产业化带动和社会帮扶等多种形式,实现脱贫30万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慈善、社会福利、残疾人事业和老龄服务业。
(三)加强生态安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认真实施淮河、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建成38个治污项目,严厉查处超标排污企业和未经环评的建设项目,促进水体质量稳定好转。完成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加强对一、二级保护区的监管。强化大气污染控制,加快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南部酸雨控制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强化辐射源、危险和医疗废弃物监管。加快实施全省生态功能区划,抓好10个市和33个县(市、区)生态省综合示范基地建设。推进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生态治理工程,完成营造林9.3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平方公里。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积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监管,抓好煤矿塌陷区和地质灾害点治理。开展全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实施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强化企业和全社会保护环境的责任。
(四)加强民主法制和思想道德建设,巩固社会和谐基础。深入实施“五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加强法律援助工作,扩大社区矫正试点。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健全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示范创建活动。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未成年人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构建新型和谐人际关系。推进信用安徽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和重点人群信用数据库。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和反盗版专项行动,加强网吧管理和整治。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动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和理论创新。广泛开展和谐城市、和谐村镇、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倡导城乡社会互助和志愿服务,努力形成人人促和谐的良好局面。
(五)加强平安安徽建设,保持社会安定有序。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对煤矿、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领域的安全监管,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抓好地震、灾害性天气预测预警,增强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严厉打击虚假广告,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全省信访信息系统,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努力使我省成为全国最稳定的省份之一。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大力开展国防教育,加强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支持驻皖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促进社会和谐,关键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今年将启动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集中财力办好一批实事:(1)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683元的绝对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人均补助260元,以后逐步扩面提标。(2)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从人均每年850元提高到1200元。(3)建立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保障机制,按当地低保标准发放基本生活费。(4)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试点范围扩大到80%的县(市、区),明年全面推开。(5)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用3年时间将全省城镇未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居民,全部纳入保障范围。 (6)提高城乡医疗救助水平,将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户”、农村重点优抚对象纳入医疗救助范围。(7)建立健全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保障机制,重点对艾滋病、结核病和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患者,按规定提供医疗救治费用。(8)加快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用5年时间改扩建1230所乡镇卫生院、1万个村级卫生室和2000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9)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从今年起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10)全面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用两年时间完成全省304万平方米D级危房改造任务,确保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11)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按照国家有关标准,用5年时间解决全省农村饮水安全问题。(12)完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家庭,夫妇年满60周岁以后,按每人每年600元标准发放奖励扶助金,生育独生女的每人再增加120元。实施这十二项民生工程,今年全省投入69亿元,惠及4000多万城乡居民。
五、深入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实现奋力崛起,构建和谐安徽,对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提出新的考验,对政府自身建设赋予更高要求。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管理创新,改进工作方式,全面提高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水平。
(一)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企、政事、政资、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人民群众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加强公共设施建设,进一步向农村、基层和贫困地区倾斜,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强化税收征管,调整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力投向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继续深化省直管县、乡财县管等财政体制改革,加大省对县乡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二)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探索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切实把工作重心从事前审批转向事后监管。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全面推行首席代表制,加大并联审批力度,提高窗口现场办结率。扩大政务公开渠道和范围,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方便群众办事和监督。建立省招投标服务中心,规范各类招投标交易行为。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坚决克服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执法扰民等现象,注重通过行政复议等法定渠道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提升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发挥参事室等咨询机构的作用,完善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高度重视人民群众与新闻舆论监督。
(三)进一步提升行政效能,解决影响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效能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要以更大力度提高行政效率,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能分工,优化工作流程,改进工作方式,降低行政成本,使机关运转更为规范协调、工作更加便民高效。以更大力度推进工作落实,强化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协作意识,自觉维护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的严肃性,完善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跟踪落实机制,坚决杜绝推诿扯皮、各行其是的现象,确保政令畅通。以更大力度解决好基层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肃整治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严厉查处破坏发展环境、损害安徽形象的人和事。以更大力度推进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效能建设长效机制,探索建立科学统一的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逐步形成与政府管理创新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社会化评价机制。
(四)进一步加强勤政廉政建设,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尤为迫切。要加强学习,全面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政治、理论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推进自主创新的组织领导能力、管理社会的能力和依法办事的能力,真正做到有本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要改进作风,切实增强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坚持求真务实,勇于开拓创新,常怀忧民之心,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要廉洁从政,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约束,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肃查处重点领域的商业贿赂案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持以人民利益为重,以安徽发展为上,凝心聚力不分神,埋头苦干不浮躁,真正把服务人民的宗旨落实在行动上,把奋力崛起的要求体现到实践中。
各位代表!新的发展蓝图,令人鼓舞;新的形势任务,催人奋进。让我们在中共安徽省委的领导下,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和带领全省人民,团结一致,奋发前进,圆满完成本届政府各项目标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