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此前,全国16个城市已经被确定为公立医院改革的试验田。公立医院改革难在哪里?出路何在?两会上,代表委员就此进行了“会诊”。
不能再搞“GDP式”评价方式
“公立医院为什么偏离公益轨道,根子是定位模糊。”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葛均波说,“每到年底,许多公立医院就刮起攀比风,院长们的‘政绩’就是谁赚的钱多。公立医院如果继续攀比利润,搞‘GDP式’的评价方法,就会产生乱象、怪象。”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卫生厅副厅长王正荣表示,公立医院名义上是政府办的公益事业,但目前政府投入只占医院运营成本的10%左右。“多数公立医院徒有‘公立’之名,实际是遵循市场法则运行,将创收指标层层分解到每个科室、每个医生,医务人员的收入与营业额挂钩,这必然导致看病难、看病贵。”
“国家已明确医改方向,目标就是让人人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全国人大代表、著名血液病专家陈赛娟说,“只有坚持公益性才可能出现一系列‘回归’,否则国家再多的投入也起不了应有作用。”
“管办分离、医药分开”亟待建立
“组织部门管干部,人事部门管人,财政部门管钱,卫生部门管事,还有药监、物价等部门各管一摊……甚至个别地市的卫生局长兼任医院院长。”山东潍坊医学院眼科研究所所长康凤英代表说。
行政式管理的存在,使得一些公立医院的资产管理、发展规划、重大决策等责任不清,成百上千万元的投入院长一个人就可以拍板。康凤英等代表建议,公立医院应尽快实行“管办分离”。
我国将推行药品“零差率”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此举将对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产生深远影响。代表委员们指出,切断医务人员和药品收入之间的联系有望遏制趋利性,降低群众用药开支。
全国人大代表夏绩恩指出,“医药分开”涉及众多复杂问题,比如病人在外自行购买的针剂能否在院内输液,一旦出现问题责任如何认定?药事服务费何时收取,按什么标准收取?老百姓能否认同等?这都需要配套政策进行规范。
把更多公共医疗资源向基层配置
全国人大代表刘凤说,由于缺少人才和先进设施,许多基层医疗机构陷入“病人少——待遇差——难留人”的恶性循环。据对12个省的几百家乡镇卫生院的调查,大学本科毕业的医生几乎没有,大部分是中专学历;有的乡镇医院连接生都做不了,尽管在家门口,但是农民看病还是要跑大医院。
“公立医院的改革基础,最终要靠加大投入,使农村和社区医疗水平真正提高,否则肯定会出现大医院越办越大、越来越拥挤的现象。”全国人大代表、著名糖尿病专家贾伟平说,“同时,社区卫生院与大医院的联动,不能只是大医院派专家坐堂,收取高额挂号费,各家按比例分成,而要真正体现公益性,把基层卫生院的水平切实带起来,这样老百姓的常见病、多发病、一般慢性病才会分流到农村、社区医疗机构。”(完)(记者仇逸、叶建平、张晓晶、杨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