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就业发展战略要从过去偏重于数量就业,转移到素质就业上来。要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终身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以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能在世界500强的外资公司上班。”在迅达中国公司深圳分公司,刚刚从技校毕业的梁南雁对记者说。他是粤东山区和平县宏惠村的农家子弟,家中唯一的电器是电灯。
2005年,梁南雁等首批受广东“智力扶贫”计划资助的贫困农家子弟从技校毕业,成为广东劳动力市场急需的技术工人。同年,32万多名农村青年在广东“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中实现转移就业。
“依托现有的技工学校、民办学校建立‘智力扶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性措施。”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培训就业处处长陈斯毅介绍,目前,体制转轨过程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已基本解决,广东就业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推进城乡统筹就业、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平等就业服务体系。
技能培训 破解就业矛盾
2005年是承前启后的一年,广东就业工作经过多年努力,最新失业率2.68%为全国最低,连续3年失业率保持在3%以下,体制转轨造成的下岗职工就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下半年推出的《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构建和谐广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一个重要要求:“统一城乡就业市场,创造平等就业机会。”
“今后一个时期,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由就业转失业的各类劳动者将成为广东劳动力供给的主体。加上每年新增的外省劳动力,今后广东每年有超过210万人需要就业。”广东劳动就业部门介绍,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又带来就业岗位的总体减少。
另据测算,“十一五”期间,广东劳动力市场对中级工的需求缺口超过180万人,高级工以上人才缺口超过120万人。劳动力呈严重的结构性矛盾。
“经济的发展使广东的企业升级换代,用工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现在,广东不是没有就业岗位,而是急需一大批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综合素质较高的劳动力。”陈斯毅说,加强技工教育和技能人才培训今后将成为实施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的重要内容。
几年来,广东通过“智力扶贫”计划将一批批农村孩子从农民变成了技工和高级技工,如今每年有5000多名贫困农家孩子因此就业,并使家庭脱贫致富;广东技工学校每年招生突破12万人,就业率达到96%以上,不少农村青年打工赚钱重新进技校学技术;2005年实施的“广东省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32万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62.6万人,分别完成广东省委确定任务的106.7%和139%。按照这个速度,农村新生劳动力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压力得到化解。
政策转变 统筹城乡就业
“就业管理体制不光要管城镇还要管农村”,这是“十一五”期间广东就业工作的重点。为此,广东将加快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和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把农民进城就业纳入政府就业管理体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吸纳人才享受与国有企业同等的政策。
就业政策转移到解决经济转型、制度创新和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上来。据了解,几个对今后劳动就业工作起指导意义的文件开始拟定,《关于推进统筹城乡居民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代拟稿)》,重点解决城乡统筹就业的制度、政策、服务等问题;《广东省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办法》和《流动就业登记备案办法》,指导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开展;统一的、覆盖省内外和城乡所有劳动者的《劳动保障手册》制度正在建立。
目前在广东珠三角地区,市、镇、村三级就业服务机构将劳动保障业务延伸到农村基层,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城乡新成长劳动力与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一起纳入了政府重点帮扶工作对象。
一个覆盖城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也正在建成,广东全省现在已经建成综合性培训基地127个,创业培训基地15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50个,建立农村劳动力对口转移培训基地80多个。今后一个时期,将推进城乡劳动力职业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使其成为面向社会服务的公共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基地。
据了解,广东省正着手研究全省城乡并重就业服务制度建设的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分类指导各地加快统一城乡居民就业服务待遇,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目前已经拟定在佛山、肇庆、中山3个地级市和15个县开展城乡统筹就业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