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建设电子强国目标,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着力推进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市场开拓,全行业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增长态势,规模继续扩大,效益逐步回升,知名品牌、优势企业和产业基地日渐形成,产业综合实力和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基本情况
200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状况良好,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8411亿元,同比增长24.8%,其中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3900亿元,同比增长40.3%;工业增加值9004亿元,同比增长28.2%;利税1742亿元,同比增长6.5%;进出口4887亿美元,同比增长25.8%。
(一)发展速度平稳增长。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在2004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每月增速均达20%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3.6%,增速超出全国工业平均水平11.8个百分点,对其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8%。
图1 2005年每月电子信息产业增速情况
(二)规模继续位居前列。2005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为3.45万亿元,规模在各工业行业中排名首位,其他各项经济指标也都名列前茅。
图2 2005年各行业销售收入情况比较
(三)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5年,我国电子信息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全行业企业数达6.7万个,其中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16007个,规模以下企业数为39816个;软件企业11660个。企业经济规模继续扩大,全年电子百强营业收入达8800亿元以上,同比增速超过15%,其中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企业超过20家。
图3 2001-2005年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数量情况
(四)经济效益逐步提高。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效益逐步回升,全年共实现利润1307亿元,同比增长5.2%;完成税金435亿元,同比增长10.5%;全行业亏损额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8%,比上半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
图4 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利润增长情况
(五)产品产销衔接良好。2005年,全行业完成产销率为98%。从我部重点监测的主要产品看,大部分产销率都在行业平均水平以上。产成品库存逐步下降,1-12月全行业产成品库存1438亿元,同比增速为10.5%,比上半年下降了1.8个百分点。
表1 2005年主要产品产量状况
产品名称
|
单位
|
生产数量
|
同比增长%
|
移动通信手持机
|
万部
|
30354
|
30
|
程控交换机
|
万线
|
7720.9
|
1.3
|
移动通信基站设备
|
万信道
|
724.5
|
64.9
|
彩色电视机
|
万台
|
8283.2
|
11.5
|
微型计算机
|
万部
|
8083.8
|
35.3
|
服务器
|
万部
|
318
|
88.9
|
显示器
|
万部
|
16057.6
|
58.2
|
集成电路
|
亿块
|
265.8
|
12.9
|
(六)出口继续排名首位。2005年,电子信息产品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在全国外贸出口中继续位列第一。全年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额达到4887.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4.4%。其中,出口2681.7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5.2%,增速达到29.2%;进口2205.6亿美元,同比增长21.9%,占全国进口总额的33.4%。
图5 2005年每月电子信息产品单月出口额
(七)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2005年,全行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468亿元,同比增长21.7%,增速比2004年同期下降了12.4个百分点。三资企业仍是投资主体,其投资所占比重达63.4%;内资企业投资增速上升,全年增长了37.9%,比上年增速高了15.7个百分点。投资领域集中于电子元器件行业,占全部投资的55%,其中元件投资增长较快,速度达到48.4%;器件投资则比上年下降了11.6%。东部地区占主导地位,东部12个省市完成投资1230亿元,占全行业投资总量的83.8%;中部和西部增长加速,增速均超过40%。
图6 2005年全行业每月完成投资增速情况
(八)科技创新日趋深入。新品开发稳步增长,全行业新品产值率为20.6%,比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企业研发投入和拥有专利数不断提高,全行业研发投入超过800亿元。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不断提高,有15家企业比重达5%以上。
(九)提供大量新的就业岗位。电子信息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2005年,全行业从业人员为761万人,其中制造业规模以上551万人,规模以下120万人;软件业90万人。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2005年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8%,比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十)对GDP的贡献进一步增强。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94%,比上年提高了0.55个百分点;增速超过GDP增速18.3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8%。
二、主要特点
(一)产业发展与效益增长呈现前低后高的趋势。从发展速度看,全年呈现稳步提高态势。前三个季度,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和工业增加值每月增幅一直保持在21%左右;到四季度后,二者增速均超过24%,平均比前三个季度提高了3个百分点以上。从效益看,由于原材料成本上升、部分行业步入周期性低谷以及企业消化多余库存等多方面原因,从二季度起全行业利润开始呈负增长,特别是通信设备和电子器件行业效益下滑较快;进入三季度后,随着市场逐步景气和企业库存减少,全行业经济效益开始逐步回升,到10月份扭转了负增长的局面。
(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端产品比重提高。2005年以来,计算机和电子元件行业以高出全行业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长,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年这两个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5123亿元,同比增长29%,高出全行业增速4个百分点;完成利润482亿元,同比增长21%,比全行业增速高了16个百分点。随着企业不断加快新品开发和市场拓展的步伐,产品结构逐步升级,高端产品比重不断提高。液晶和等离子产品日益成为彩电行业的热点和增长点,二者全年生产增速均超过200%;计算机行业中,笔记本电脑占微型计算机的比重接近60%,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
图7 200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各行业比重情况
(三)软件产业增势明显,出口继续快速发展。2005年,软件产业完成销售收入3900亿元,同比增长40.3%。其中软件产品收入2067亿元,同比增长35.2%,占全部软件产业收入的53%。系统集成收入1329亿元,同比增长40.1%;软件服务收入505亿元,同比增长66.5%。软件出口额达到35.9亿美元,同比增长28.2%。北京、广东、上海、江苏仍是软件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其中北京规模最大,收入达到906亿元,同比增长42%;江苏增长最快,实现收入384亿元,同比增速高达98.9%。软件基地发展迅速,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6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产业发展快速,基地内的软件企业收入占全国软件产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已达3/4以上。
图8 2005年软件收入构成情况
(四)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三资企业地位日益突出。2005年,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继续呈现,跨国公司在深化在华战略的基础上加强全球资源整合,其在华企业独资化及建设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的势头进一步显现。三资企业在电子信息制造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全年共实现销售收入24021亿元,工业增加值5026亿元,利润822亿元,出口2341亿美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7%、77% 、77%和87%,均比上年比重有所提高。与此同时,本土企业也加强了国际化经营的探索,通过跨国并购实现规模扩张,力图从全球范围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
(五)产业集中度继续提高,区域聚集效应日益显现。东部沿海地区仍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区域,规模排名前八位的省市都在东部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区域,劳动力、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占全行业比重均达80%以上,比上年比重分别都有所提高。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进一步深入,9个已挂牌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产业规模和利税总额占全行业比重均超过3/4,产业集聚效应及基地优势地位日益显现。
三、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结构调整升级压力加大,效益增长明显滞后。结构性矛盾依然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比重偏低,集成电路产业整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基础电子产品发展相对滞后,总体上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行业整体效益不高。2005年,部分行业因技术层次低、产能相对过剩、库存积压增多等原因导致效益大幅下滑,在结构升级上面临严峻的形势,特别是彩管行业,因平板显示技术的发展导致全行业萎缩,技术升级和资源整合的压力加大;本土手机行业也因产能相对过剩导致经济效益大幅下滑,也需要在结构升级上加大力度。
(二)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技术依赖的局面仍未改变。产业在核心领域和关键元器件开发方面仍亟待突破,产品和应用技术水平总体不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产学研用的技术合作及科技中介服务发展水平都有待增强。同时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意识仍相对薄弱,依赖国外关键技术和元器件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知识产权与专利收费的压力不断增加,由此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负面影响日趋突出。
(三)本土企业发展相对较慢,与外资企业的差距拉大。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经济效益,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差距都在加大。特别是国有企业,2005年其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增速仅为3.2%,远远低于三资企业25.8 %的水平;利润为4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仅为三资企业利润的1/20。同时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三资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增长与其对国内经济的贡献一直不成比例,且有加剧趋势。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中,三资企业共缴纳税金155亿元,同比下降了8%;国有企业缴纳税金92亿元,同比增长了21%。其中三资企业税金与利润的比率不足20%,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以上。
(四)“走出去”步伐相对滞后,应对贸易摩擦能力差。本土企业国际竞争优势不强,从全球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的层次和程度都不高,“走出去”的步伐相对产品出口明显滞后。尽管目前很多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跨国并购、对外投资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也暴露出如国际经营经验不足、资金人才短缺等方面的问题,其中因并购带来的国际债务问题,也影响了产业整体效益的增长。同时,产业面临的贸易摩擦日趋加剧,国内产业整体应对的意识与能力都有待加强,特别在利用国际规则与惯例保护产业利益方面仍较为薄弱。
四、面临形势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电子信息产业面临一些新的发展形势。
(一)有利条件
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在“十一五”时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并建设相应的财税制度、加快增值税转型和内外资税制统一、促进创业投资等,将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三农问题”解决,增加农民收入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同时继续采取扩大内需、提升传统产业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都将为电子信息产业带来新的市场机遇。
3、第三代移动通信建设步伐加快,数字电视相关标准即将陆续颁布,“数字奥运”建设工作不断深入,都将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技术升级与业务融合的趋势加快,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运用日趋深入,新的应用电子产品不断涌现;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三网融合趋势日益突出,各种业务创新不断深入,将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二)不利因素
1、面临的国际竞争加剧。我周边地区及墨西哥、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日益重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日益对我产业发展形成巨大的竞争压力;而且随着我产业成本优势逐步弱化,国际投资和产业转移可能出现新的分流。
2、贸易摩擦日趋增多。发达国家运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及知识产权措施的做法日趋频繁,引用国内法(如反垄断法)等引起的贸易纠纷和产业争端也将呈增加态势,对我产品出口和产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3、投资增速放缓可能影响产业发展的后劲。随着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在土地供应和投资信贷审批上日益严格,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放缓趋向,将影响下一步产业发展的后劲。
4、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紧张制约产业的增长。全国煤电油运供应形势紧张,影响了产业的规模扩张;钢材及其他原材料价格持续上升,加大了电子信息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限制了产业的效益增长。
总体上看,2006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的机遇仍大于挑战,但因不确定因素增多导致形势日趋复杂,要加快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和市场引导力度,才能确保产业继续保持健康、协调、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