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要闻>> 部门信息
 
科技部部长在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scstaffing.com   2007年02月28日   来源:科技部网站

同志们:

    今天,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在这里联合召开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交流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的经验和做法,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深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下面,我就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意义

    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和随后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世界科技进步与创新规律的深刻认识,是面对新形势、应对新挑战所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贯彻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

    1.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应对世界科技发展和竞争态势的战略选择。

    当今时代,全球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科技进步与创新已成为影响和推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主导性力量。在此过程中,创新能力强的跨国公司成为全球经济和科技活动的主角之一。据统计,全球跨国公司的总数已超过6万个,产值约占全球总产值的四分之一,贸易额占国际贸易额的60%,技术贸易占60—70%,专利和技术许可费占98%。当今世界经济强国,其竞争力主要就是体现在掌握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身上,如美国的通用、微软、英特尔,德国的大众、西门子、博世,日本的丰田、索尼、松下,韩国的现代、三星、LG。特别是作为后发国家的日本、韩国,在战后不到30年的时间里就步入世界经济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行列,正是得益于一批创新型企业群体的骨干和引领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一批充满创新活力的企业也迅速成长,如华为、中兴通讯、海尔、联想、奇瑞、吉利、华中数控、神华、宝钢等。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持续以超过10%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现有6万多名员工中有48%从事研发,2006年研发投入超过70亿元,累计已申请专利19000余件,获得专利授权2700余件。这些企业凭借日益增强的创新能力,不仅赢得了国内市场的较大份额,而且已经跻身国际市场,对国外强大的竞争对手提出挑战。但是,我们也认识到,我国目前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还很少,这与一个经济总量占世界第四位的大国地位是不相称的。在《财富》杂志评选的2006年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内地企业只有19家,而且这些企业大都属于垄断行业或资源性行业。目前我国在国际贸易和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不利地位,与缺乏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直接相关。

    实践表明,只有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只有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才能摆脱对外资企业的技术依赖,提高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只有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才能打破国外设立的知识产权、技术专利和技术标准等新的贸易壁垒,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确保国家产业安全。可以这样认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能否造就出一批掌握核心竞争力、站在国际产业发展前沿的创新型企业。因此,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对于迎接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2.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当务之急。

    多年来,我国科技和经济体制都已发生了深刻变革,但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的科技进步是在各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部完成的,形成了两条并行线,缺乏广泛的交汇点。一方面,产业技术进步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技术,许多重要产业没有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甚至形成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另一方面,大学和科研机构对市场需求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应用研究开发活动的目标更多地表现为追求先进的技术指标,注重技术上的突破,却往往无法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从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来看,技术创新首先是一个经济活动过程,是技术、管理、金融、市场等各方面创新活动的有机结合,这个过程只能主要由作为投资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的企业来承担。中央提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就是要从制度上突破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把自主创新战略真正落到实处。

    近年来,随着科技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迅速增强。据统计,2000年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仅为537亿元,到2005年已增长到1674亿元,年均增长42%;2000年国内企业获得职务发明专利授权仅占国内职务发明授权总数的28%,2005年已提高到52%。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远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2005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仅为0.76%,开展科技活动的仅为38.7%,有研发机构的仅占全部企业的23.7%。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8.6%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

    在当今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而且也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但许多产品和产业未能摆脱以廉取胜、以量取胜的传统模式。DVD行业、手机行业、电视机行业等相继出现的对外贸易困局,表面上看是外国政府和企业联手打压的结果,但本质上还在于我国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有数据表明,我国DVD的生产占到世界的70%,但是出口一台价格29美元的DVD机,要向外国公司交纳12—15美元的专利费;贴牌生产手机的专利费约占到售价的20%。由于缺乏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技术能力,许多企业难以摆脱降低成本、降低价格的恶性竞争局面。能否尽快实现从低附加值的加工组装环节,向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品牌经营、供应链管理等环节攀升,已经成为我国众多产业和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

    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充分表明,经济长期增长的根本动力不是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的,而是技术进步或技术积累。我们决不能满足于现在的低端制造,更不能为世界产品的“生产车间”而自得,而是必须在技术进步和创新上下工夫,努力提升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赢得与他人进行公平利益博弈的机会和尊严。这是富民强国之路,也是企业的兴旺发达之路。

    3.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然要求。

    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坚定不移地建立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之上。从人类历史上看,新兴产业的崛起,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无不来自于技术的创新与突破。目前,世界范围内新的技术革命浪潮方兴未艾,催生一系列新的产业群,并且推动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向技术或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由新技术、新产业引发产业部门的分化与融合,进而引发整个产业及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渗透,已成为各国经济结构演化的主流。

    当前,我国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得到根本性转变,资源消耗仍然过高,环境污染仍然过重。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每创造1美元GDP,能耗相当于德国的5倍、日本的4倍、美国的2倍;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美国的1/12、日本的1/11;我国以占世界4%的经济总量,消耗了全球石油的7%、原煤和钢材的30%、水泥的40%。从我国对外贸易格局来看,尽管我们已经是世界贸易的第三大国,但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只占大约10%。尽管我们已经是制造大国,但是中国石化装备的80%,轿车生产设备、纺织机、数控机床的70%,芯片设备的85%需要依赖进口。众多行业和企业长期形成的对外技术依赖局面,使得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步履艰难。

    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国的基本国情和特定需求决定了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必须有可靠而不是受制于人的技术来源。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既是适应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符合科技和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决断,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竞争压力和外部环境推动下,企业通过引入新的生产要素或改善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使产业增长方式不断趋于集约化,从而提高整个经济的增长质量和水平。企业还通过不断地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提高产品附加值,开拓传统资源新用途,从而引领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总之,自主创新对于增长方式和结构调整的作用,最终必然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实践得到落实,也必须通过企业的技术应用得到实现。

    二、把创新型企业建设作为落实中央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

    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以来,各地方、各部门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迅速行动起来,研究部署本地区、本部门的科技工作。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采取实际措施,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发改委安排预算内投资,加大对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支持力度。财政部建立和完善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制度。国资委将自主创新纳入大型国有企业领导人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商务部建设一批出口创新基地,打造一批高科技自主品牌。大多数地方提出建设创新型省、市的发展目标,结合本地实际,细化相关配套政策,在加大科技投入、营造创新环境、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出台了许多有突破性的政策措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工作局面正在形成。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就是落实中央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行动之一。

    1.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引导和带动广大企业投身自主创新。

    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背景和水平各不相同,企业的类型千差万别,技术创新的路径和模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2005年底,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决定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就是要针对各类企业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引导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战略产业的原始性创新能力和重点领域的集成创新能力。

    作为“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的重点工作之一,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三部门又于2006年7月联合开展了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开展这项工作,就是要推动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内在机制;就是要通过示范作用,引导不同类型企业制定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探索创新发展的有效模式;就是要形成一批创新型企业,引导和带动广大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三部门首批选择的103家试点企业,在各类企业中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包括大中型骨干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实施企业化转制的科研院所等各类企业。其中,民营科技企业占到首批试点企业的近70%。

    为了做好试点工作,三部门建立了联合推动机制,共同制定试点工作方案,提出试点企业条件,确定试点企业名单,协调支持试点企业的发展。同时建立了地方参与机制,试点企业所在地方的科技、国资、工会等部门负责联系和指导试点企业。各地方也根据各自特点,开展当地的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通过这项工作,我们期望打造出一批真正属于中国的创新企业巨人,成为千百万中国企业竞相效法的样板,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脊梁。

    2.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推进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

    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大力协同和相互配合。科技部、国资委和全国总工会从各自职能出发,有针对性地对试点企业予以支持,形成了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合力。

    科技部结合“十一五”科技计划,特别是支撑计划的实施,积极支持试点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以及地方重大科技项目;在具备条件的试点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基地;积极疏通渠道,支持试点企业运用政策性贷款加大研发投入;组织开展对试点企业的人才培训等。据统计,2006年度有3家试点企业作为支撑计划项目的组织单位,获得经费支持1.76亿元;有27家试点企业作为支撑计划项目的承担单位,获得经费支持5亿元;试点企业还获得国家863计划批准立项61项。

    国务院国资委从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角度,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争取更多地参与或牵头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参与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等。二是通过出资人的工作和相关制度的设计,建立包括考核、分配、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进程。三是通过推进试点工作,在激励机制、创新组织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企业内部机制。

    中华全国总工会以推动建设创新型企业为目标,在全国职工中广泛开展“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和谐奔小康”竞赛活动。开展一系列宣传教育和思想发动工作,引导广大职工认清历史使命,焕发创造热情,不断创造新业绩、铸就新辉煌。对试点工作取得成绩的企业,将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予以表彰和宣传。对成绩特别突出且符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评选条件的企业,将推荐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22个地方相继开展试点工作,10个地方选择确定了近千家试点企业,形成了上下联动的良好工作局面。许多地方科技主管部门会同国资委、总工会等部门,积极开展区域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如四川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部署此项工作,由省科技厅、经委、国资委、总工会等七部门联合开展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根据示范、试点、培育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从重大科技专项、科技计划、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税收激励、人才培养、考核等方面制定和落实支持措施。安徽省提出要以“培育一大批创新型企业”为核心,强化自主创新,推进安徽跨越式发展。北京市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载体,推出百家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内蒙古自治区、浙江省等深入研究制定创建创新型企业成长路线图,从政策上引导创新型企业建设。

    3.广大企业积极参与,通过试点推动自身创新能力建设。

    一年来,在各地方、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试点企业在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内在机制上下工夫,在探索创新发展的模式上下工夫,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103家企业都制定了试点工作方案,并结合各自实际情况,重点从研发能力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培养创新队伍、健全创新管理和机制,营造创新文化等方面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从目前的情况看,创新型试点企业重点加强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战略。试点企业都明确把创新作为根本战略,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制定了新一轮发展规划。二是着力加强自身研发能力建设。试点企业重视加大研发投入,46%%的试点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6%。所有的试点企业都设有研发机构,其中有23家试点企业已初步获准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重点领域的国家级研发平台。三是努力掌握关键技术知识产权。很多企业认识到创造、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对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注重在开发新技术产品过程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及时申请专利或作好专有技术保密工作。四是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产学研结合等形式,实现各类创新资源在企业中的集成,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试点企业的共同选择。如钢铁研究总院发挥转制科研机构的优势,联合国内骨干钢铁企业和大学筹建“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开发行业共性关键技术。五是积极培育企业创新文化。创新型试点企业普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围绕市场和经营目标,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将创新精神融入企业文化之中,使之成为广大职工的基本思维和行动指导。

    三、积极营造良好环境,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二战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寻求自身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但是,各国的发展水平并没有完全趋同,有些发展中国家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有些反而越拉越大。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技术能力不是外源的,而是内生的,主要取决于体制、政策等发展环境。我国要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中有更大的作为,要造就一批进入世界前列的创新型企业,就必须把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着力点。

    1.深化体制改革,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5年就曾指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20年来,科技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大部分研究开发活动已经从远离市场、排斥市场转变为亲近市场、融入市场,全国数千家开发类科研机构已转制为企业,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到全社会的70%以上。

    但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性障碍仍然没有完全消除,抑制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从外部环境来看,当务之急是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规制行政管理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链。从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来看,只有让经营管理者真正着眼长远利益,让知识和知识创造者得到真正的尊重,企业才会产生内在的创新能力。为此,各试点企业要加快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制度层面上抑制企业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引导更多的企业关注更加长远的技术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要积极探索工资管理制度和经营者分配制度改革,使收入分配向关键岗位倾斜,向取得创造发明成果和技术革新成果的科技人员倾斜,推进知识、技术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2.落实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其实施细则,构建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

    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可以采取制定政策、资金投入、项目支持、提供服务等多种措施,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政策。依靠项目支持企业固然重要,但项目能够支持的企业是有限的,发挥作用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对于千千万万的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来讲,包括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在内的各项激励政策是长时间、普遍起作用的因素。

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会议分组讨论侧记

    新年伊始,两会前夕,103家试点企业老总悉数到位,参加26日在京举行的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会议。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报告中所说,“103家企业都制定了试点工作方案,并结合各自实际情况,重点从研发能力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培养创新队伍、健全创新管理和机制、营造创新文化等方面积极开展了相关工作”。但是,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难免遇到操作层面上的困惑。政府为企业服务怎么才能落到实处?企业要运用好相关政策还有哪些环节需要协调?

    下午的讨论刚一开始,科技部、国资委、各行业协会的代表纷纷表示“让企业先说”。

    “关键时刻,政府不能缺位”

    “两项专利技术的小试、中试都做完了,国家发改委也立项了,实现产业化就差银行的贷款了。我们心急如焚哪!”内蒙古蒙西高新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淑芬开门见山。

    蒙西集团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培育的20个大型企业之一,主要生产水泥。从1997年开始,集团持续投入1亿多资金搞基础研究,经过“八年抗战”,“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和“二氧化碳可降解塑料”两项完全自主研发的循环经济新技术已经成熟,产业化势在必行。

    “我们找各大银行协调5亿元缺口的贷款,可银行不管你有没有专利,也不管你是不是环保清洁的循环技术,翻来覆去地研究,就是不肯放贷。”刘淑芬非常无奈,“说到底,银行是怕承担巨额风险。”

    据了解,蒙西集团的这两项技术,能高效回收生产水泥过程中排放的粉煤灰和二氧化碳,再提取、加工成市场短缺的氧化铝和可降解“绿色”塑料,其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都非常可观。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自己承担了所有的研发风险,但是成功后,需要进行最为关键的产业化时,政府是否应该积极介入、协调一下、扶持一把?”刘淑芬认为,政府能否做到真正为企业服务,就看它关键时刻是否缺位。

    蒙西究竟如何走出贷款困境?集团技术中心主任沈英杰认为,涉及到银行贷款的部分,地方政府给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或者协调权威部门出具项目评估,再或是帮助企业出让“减排指标”以获取相关补偿,都将是比较可行的方案。

    对“吃螃蟹的人”给予保障

    被问及企业有何需求,中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施一明不假思索地回答:“需要敢吃螃蟹的人。”

    “很多企业都有这种感受,首次应用重大项目首台(套)特别难。”他告诉记者:“我们做出了产品,却不被用户接受,这里面有‘不敢’、‘不愿’和‘不想’三方面。”

    他说,所谓“不敢”,指许多大型国企、国家重大工程要确保完成任务,总会优先考虑使用成熟产品。“如果用名不见经传的国产设备,万一出了问题,目标完成不了怎么办?谁敢担这个风险?”

    说到“不愿”,跟用户心态有关。他说:“国内很多企业都有一种心态,要用就用进口的、最高级的产品,人家都用,我能不用吗?”

    “至于‘不想’,有些人根本就不考虑国产设备,你搞你的自主创新,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又没有责任扶持你……”说到这,施一明无奈地表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这些企业很难再继续发展。”

    如何改变这种困境?他认为,政府应在体制上对敢于使用国产首台(套)产品的用户给予保障,免其后顾之忧,万一出现问题,其承担的风险、蒙受的损失由国家承担。

    除免责外,还应建立鼓励制度,如设立一个“自主创新应用奖”。他说:“创新和应用是分不开的,应用单位获得了保障、受到了鼓励,才能向研发单位提供更多的支持。”

    要帮忙,不要添乱

    与众多中小型民营企业不同,作为大型国有企业的海信集团已经把对自主创新的理解从过去的追求高端产品,提升到如今的追求研发深度。副总裁郭庆存对记者说:“我们正逐渐将企业目标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产业发展规划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这样不但降低了企业风险,而且能真正推动国家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谈论企业需求时,他说:“政府帮忙不添乱”。“《纲要》中颁布了99条细则,它们执行起来将设计到很多评审、确认以及实施的程序。作为企业,我们特别希望政府在给予扶持、帮助时能兑现这个准则。”

    他认为,政府在对企业进行管理时,应在公平的基础上尽量简化程序。“比如企业研发经费接受政府考察,这很有必要,但目前的考察可谓兴师动众,国税、财政、审计、发改委、经贸委……各部门都要参与。其实只要一家权威部门审查确定后,各家认可就够了。”他表示:“在企业科技创新方面,各部门都有自己的管理范围,其中势必存在交叉,如果能统筹起来是非常有利的,但大家要是都无视别人做过的工作而一再重复,不但增加了行政成本,也给企业带来了很大负担。”他建议说:“在具体科技政策的实施中,应实行一种首问负责制,财税政策由财税部门负责,项目管理由科技部门负责,这样一家牵头,多家共商,将会更加简洁、高效。”

    另外,郭庆存也希望那些已经在国家科技政策中明确的政策能够合理、顺畅地实施。“比如《纲要》中明确规定,应用股权等中长期激励方式来激励科技人员,但现在的问题是,企业进行股权奖励需要纳税,而大学、科研院所通过将研究成果转化创办企业,向科研人员奖励股权却不需要纳税。如此一来,这个政策的导向显然不对。”他表示:“奖励股权,这是企业的做法,但这样的政策相当于鼓励大学去做企业,而阻碍企业做企业,形成了悖论。”

    他表示,过去的政策中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在新政策调整的时候应尽快将这些地方扭转过来。

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的积极探索

    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联合召开了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会议。会议对2006年三部门共同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进行了总结和部署,交流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情况,这对于深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选择具有较强的行业代表性的企业是此次试点工作的一大特点。参加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的首批103家企业,兼顾各类企业,大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具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和较强的竞争力。大型企业约占60%,中小型企业占40%。试点企业资产总额约占全国工业企业资产总规模的14%。试点企业经济效益较好,纳税总额接近国家各项税收收入的十分之一。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就是要以这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作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机制和发展模式,引导和带动全国企业走上自主创新之路。

    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加强自主创新可以从三个方面着眼:一是企业是否增强了创新意识,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二是企业是否增加了研发投入,把研发投入作为企业开支的重要组成;三是企业是否建立了鼓励创新的机制,把创新作为企业员工的普遍行为。从一年的试点工作来看,成效是显著的:一些国有骨干企业领导增强了落实中央自主创新战略的责任感,如宝钢集团以试点为抓手制定了新一轮技术创新规划,加强战略产品开发和前沿技术研究,并启动了知识产权战略蓝皮书的编制;有46%的试点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6%;许多试点企业注重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创新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机制,更加重视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与运用,积极建设企业创新文化。

    试点工作展开后,引发了地方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的热潮,形成了中央和地方的联动机制。目前,全国有22个省(区、市)开展了试点工作,各地已确定试点企业近千家。这成为全国上下一起推动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的合力。

    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刚刚起步,下一步仍然需要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战略决策和部署为主线,不断优化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引导技术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励企业形成持续创新的动力机制,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将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不断推进深入。

 
 
 相关链接
· 科技部等六部门建立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制度
· 科技部公布06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评选结果
· 科技部:科研基地和基础设施开放要坚持公益性
· 科技部计划司召开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研讨会
· 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出席火炬中心迎春专家座谈会
· 科技部:去年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完成项目验收106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