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初步统计,截至6月底,全国共完成营造林5139万亩,义务植树16.6亿株;林业产业总产值达4900多亿元,同比增长30%。上半年,全国林业工作运转平稳顺利,不少工作有了新的拓展和突破。
生态建设取得了新成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防沙治沙大会,并授权国家林业局与12个重点沙区省级政府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订了“十一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完成林业建设任务217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了“四到省”考核管理,完善了工程实施方案调整思路,强化了示范点建设的引导、示范和推广。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取得实质性进展,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延长一个周期,由此将新增投资2000多亿元。三北及长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完成造林576万亩。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新建林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首次争取到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1460万元,在河北、内蒙古等17个省(区)启动了7.6万亩大径材基地建设。
林业改革实现了新突破。一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福建、江西、辽宁、浙江4省基本完成主体改革,河北、云南、安徽3省全面铺开,天津、甘肃、青海等18个省(市)正在试点。贵州、四川、陕西等13个省(市)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了文件。二是重点国有林区改革稳步推进。伊春林权制度改革试点设立了发展生产专项资金,探索了森林保险制度。国有林区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继续深化。三是国有林场改革初见成效。确定了重庆、湖南、宁夏等7个省(区、市)国有林场改革联系点。全国国有林场实现盈利4.7亿元,国有苗圃首次实现扭亏为盈。
林业产业发展跨入新阶段。加强宏观引导,健全组织体系。基本完成了全国林业产业大会、中国林业产业协会成立大会和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前期工作,积极筹建中国林业投资担保中心和中国森林及林产品认证中心。开展全国林业产业经济普查和评选活动,着手建立全国林业产业重点企业和市场基础数据库。编制林业产业政策要点和专项规划。制定了林业产业发展行业规范。
林业工作拓展了新领域。大力推进林业碳汇工作,成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开展了全国碳汇计量和监测。积极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规划到2020年发展能源林2亿亩,全面启动湿地保护工程,纳入保护区严格保护的自然湿地达到2.6亿亩。推进林业血防工程建设,在江西、湖南等7省建立了8个林业血防工程示范区。山区综合开发、沿海防护林、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石漠化治理等也都取得积极进展。
森林培育和保护管理实现了新转变。林木种苗由数量保障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造林由普通树种向普通树种、珍贵树种和大径材并重转变;森林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征占用林地由定性管理向定额管理转变;商品林采伐由刚性管理向弹性管理转变;资源保护由分散执法向集中执法转变。
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新进展。继续深入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积极筹备首届全国绿色小康县、绿色小康村、绿色小康户评选活动。围绕重点粮食主产区,开展了100个县农防林更新改造试点。并全力抓好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
林业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新提升。春防近20年来首次实现了无重特大森林火灾。沙尘暴灾害应急机制初步建立。首次实现了无候鸟禽流感疫情发生。加强了重大森林病虫害应急处置。
生态文化建设有了新开端。加大了生态文化宣传力度,启动了《中华大典·林业典》等图书的编纂,启用了森林防火吉祥物防火虎“威威”,举办了第四届城市森林论坛。加强了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网络、手机短信、电视等传播手段,拓宽了生态文化的传播途径。
支持保障能力得到新提高。加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签署了中日朱繁殖保护合作协议、中韩候鸟保护协定等。加强了林业资金保障,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投资,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由6亿亩增加到6.68亿亩。强化了林业科教工作,启动重大重点研究项目10项共83个课题,发布了31个林业行业标准;组织开展了送科技下乡和“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等;加强了各级干部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了林业法制建设。强化了机关党的建设和机关队伍建设。(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