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要闻>> 部门信息
 
贾治邦撰文谈拓展现代林业三大功能构建三大体系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scstaffing.com   2007年07月29日   来源:林业局网站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央作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在这种新形势下,林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面临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潮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顺应林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拓展林业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构建森林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森林文化体系。

    一、发展现代林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发展现代林业,在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同时,不断地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各种生态需求、物质需求和文化需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加强现代林业建设。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对森林和湿地的过度破坏,必然造成生态危机,导致人与自然不和谐发展,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发展。英国科学家指出,由于森林大量被毁,已经使人类生存的地球出现了比以往任何问题都难以对付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有可能取代核战争,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安全威胁。森林和湿地是陆地最重要的两大生态系统,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物质交换、能量流动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对保持陆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发挥着中枢和杠杆作用。必须把发展现代林业、改善生态环境这件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抓紧做好,发挥林业在提供资源支持和生命支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态需求,必须加强现代林业建设。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人的价值的实现途径是大力发展经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基本权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林业是生产生态产品的主体部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重要的基础产业,是生态文化发展的源泉和主阵地,可以为人们提供多种物质文化和生态产品。发展现代林业,最大限度地拓展林业的多种功能,可以进一步提高林业生产力和林地综合产出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福祉,支持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是时代赋予林业的重大历史使命。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现代林业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大局。我国69%、18%的国土面积是山区和沙区,56%的人口、83%的贫困人口聚居在山区。山区的发展、农村的进步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发展现代林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林地是农村、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着眼于比耕地大3倍的林地、湿地和可利用的沙地资源开发,进一步挖掘林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可以为农民就业增收、脱贫致富提供多种途径。发展现代林业,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四)立足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长远发展,必须加强现代林业建设。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延续,与生态状况密切相关。生态状况恶化不仅会破坏人们的生存条件,甚至会导致人类文明的消亡。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作过精辟的论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我国也有不少曾经山青水秀、林丰草茂的地区,由于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已经沦为“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土地退化、沙漠碰头”的境地,气候恶劣,生态恶化,水旱灾害严重,治理的成本越来越高。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保护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

    二、发展现代林业,要充分发掘林业巨大的发展潜力

    林业承担着森林、野生动植物、湿地资源的保护发展和沙漠化的治理,这四大资源占国土面积的51%,既是十分重要的生态系统,又是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总体上看,森林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的问题仍然很突出,林业蕴含的生产潜力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潜能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掘林业的巨大潜力。

    (一)充分发掘林地资源的潜力。土地是财富之母,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充分利用广阔的林地、湿地、沙地资源,是农村生产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潜力所在。全国43亿亩林地,加上8亿亩可治理的沙地和近6亿亩湿地,合计是我国耕地总面积的3倍多。我国林地利用率和生产力都还很低,每公顷森林的蓄积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0%—80%,人工林每公顷的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此外,平原农区也有着发展农田林网的巨大潜力。以吉林省德穗县为例,全县实现农田林网化,林木蓄积量达到280万立方米,每年生产木材10万立方米。按此推算,全国近900个平原县实现农田林网化,不仅能够对粮食生产发挥巨大的防护作用,而且每年还能增产1亿立方米的木材。

    (二)充分发掘物种资源的潜力。我国有木本植物8000多种、陆生野生动物2400多种、野生植物30000多种,还有1000多个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任何一个物种得到有效开发,都有可能办成一个大产业。比如,从银杏叶中提取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黄酮,从红豆杉中提取的抗癌物质紫杉醇,其价值都超过了黄金,形成了两个大产业。据专家研究,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显性价值达7万亿元,并且还有难以估量的潜在价值。一是森林中的基因资源丰富。包括已有的农作物、家禽野生近缘种(如原生稻等),以及能在将来创造出许多新生物品种的、各种性状的基因遗传材料。二是丰富的木本粮油物种资源。我国有木本粮油植物100多种,目前人工种植的只有枣、板栗、核桃、油茶等少数几种。如果把适宜栽植木本粮油树种的土地全部开发出来,每年可增加木本粮油产量250亿公斤,而且不占耕地,为我们改善食物结构,促进民众健康,保障粮食安全展示了良好前景。

    (三)充分发掘市场需求的潜力。从国内市场看,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量呈逐年攀升之势,供给缺口越来越大,价格也呈上升趋势。“十五”期间,全国年均消耗森林蓄积量5.5亿立方米,国内供给量为3.7亿立方米,缺口近2亿立方米。过去10年,我国年进口木材类产品折合原木从0.4亿立方米增加到1.4亿立方米。据预测,到“十一五”期末,我国年森林蓄积总消耗量将达到6.8亿—7亿立方米,国内最大供给量仅4亿立方米,缺口近3亿立方米。从国际市场看,木材等林产品已经成为世界性紧缺商品。国内外两个巨大的林产品市场,为林业发展展示了广阔前景。

    (四)充分发掘安置农村劳动力的潜力。林业是一个与农民关联度高、农村剩余劳力容量大的行业。近年来,福建、江西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立了农民经营林业的主体地位,吸引了大批农民从事林业生产经营。江西省近两年共吸引40多万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务林;福建省永安市因林业发展新增近6万个就业岗位,占全市新增就业岗位的55%。加上种苗花卉培植、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林产品加工、流通贸易、森林旅游等,还可吸纳大量城乡劳动力。

    三、发展现代林业,要大力开发林业巨大的生态、经济和文化功能

    在新的发展阶段,林业承担着更加艰巨的历史使命,必须承担起维护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神圣使命;必须承担起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必须承担起促进社会和谐、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职责。

    (一)充分认识和开发林业巨大的生态功能。我国生态与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推进现代林业建设,恢复和重建森林生态体系,发挥林业巨大的生态功能,是治理生态和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

    发展林业是减少水土流失的治本之策。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3。每年流失土壤的总量达到50多亿吨,相当于1000万亩土地被剥走了1厘米厚的表土,对耕地安全和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山青才能水秀,穷山必有恶水。”森林能够有效阻隔雨水对土地的直接冲刷。在降雨量为300—400毫米的地方,有林地的土壤冲刷量约为60公斤/公顷,仅为裸露地的1/110;森林还可以吸收大量降水,实现“细水长流”。1公顷结构完整、功能良好的森林,能够涵养2150吨水。

    发展林业是治理沙患的关键措施。我国有沙漠化土地面积约40亿亩,严重沙漠化趋势的土地约5亿亩,两者合计占国土面积的30%以上,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全球受到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超过10亿,我国就有近4亿。采取林业措施治理沙漠化,可以降低近地面风速,减少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促使多种生物的活动、繁衍和稳定生态系统的形成,起到永久固定流沙,防止风沙危害的作用。

    发展林业对减缓温室效应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长,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有关权威机构预测,随着气温和海平面的上升,许多滨海城市和沿海地区将变为一片汪洋,到2035年,将有2亿人沦为“气候难民”,15%—40%的物种面临灭绝,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20世纪上半叶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损失的总和。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势头难改。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贮库,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的蓄积,约吸收1.8吨的二氧化碳,释放1.6吨氧气。如果能够实现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的林业发展战略目标,年新增固碳能力可达10亿吨以上,相当于同期碳排放新增量的2—3倍。加快发展林业,提高森林固碳功能,可以为履行《京都议定书》职责,建设低碳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发展林业对涵蓄淡水和净化水质具有根本性作用。我国人均只有淡水资源2100多立方米,不到世界水平的1/3。全国正常年份缺水400亿立方米,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110座城市严重缺水,农田受旱面积近4亿亩,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元。森林具有很强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作用,其茂密的树冠、深厚的落叶层及发达的根系,可持续吸收降雨量65—270毫米,将大部分自然降水转化为有效水资源。据测算,我国现有的24亿多亩森林,可蓄水3400多亿吨,相当于我国现有水库总库容。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我国各种自然湿地面积为5.4亿亩,维持着全国96%的可利用淡水资源,并对污染的水体发挥着独特的净化作用。

    (二)充分认识和开发林业巨大的经济功能。发展现代林业,必须充分发掘林业巨大的经济功能,切实承担起保障资源供给,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

    发展林业,立足国内解决木材紧缺问题,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木材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四大重要原材料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木材消耗大国,木材紧缺十分突出,2005年木材消耗量约3.3亿立方米,其中1.2亿立方米依靠进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木材需求呈刚性增长,到2010年供需缺口将高达3亿立方米以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依靠进口解决木材紧缺问题难以为继,立足国内才是根本出路。必须进一步科学经营现有森林,充分利用8亿多亩宜林荒山荒地发展人工用材林,同时努力提高木材利用率,切实增强国内木材供给能力。

    发展林业,开发生物质能源,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是一个能源问题十分突出的国家,化石能源储量严重不足,能源结构十分不合理,能源消耗增长迅猛,能源不足问题将成为长期制约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森林占生物物种的50%以上和生物质总量的70%以上,是各国新能源、新材料开发瞄准的重点目标。我国现有林木中,能用于工业能源原料的生物量有3亿多吨,可替代2亿吨标准煤;利用现有林地,可培育能源林1.8亿亩,每年提供生物柴油500多万吨,木质燃料近4亿吨,折合标准煤约2.7亿吨。

    (三)充分认识和开发林业巨大的社会功能。发展现代林业,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林业巨大的社会功能,承担起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生态文化、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职责。

    发展林业是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增加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我国是个农业人口大国。增加农民就业增收,缩小城乡差距,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和难点,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必须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我国可利用的林业用地43亿亩,利用率仅有58%,单位产出仅为耕地的3.2%,在依靠耕地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的潜力已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如果把丰富的林地、物种、劳动力资源潜力和林产品市场潜力充分挖掘并有机结合起来,就可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可观的经济效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产品的需求,促进亿万农民就业增收致富。2005年,浙江省临安市仅发展竹产业就涌现出10个年产值超千万元的乡,100多个年产值超百万元的村;浙江省安吉县竹业年产值高达58.6亿元。我国现有25亿亩集体林地,按每户经营50亩计算,可为5000万农户、2.5亿农民提供可靠的就业岗位,这对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将发挥历史性作用。

    发展林业是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大措施。森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来源。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是森林文化的涵义与核心,是和谐思想的重要体现,是21世纪人类先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是经济社会和现代文明发展的要求,是拓宽林业发展空间的要求,是丰富林业建设内容的要求。

    发展森林文化,一是可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走进森林,人们可以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以及生物间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关系,感悟社会和人生,获得大量的智慧和知识,树立起平等友善对待自然、科学开发利用资源的自然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二是可以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可以通过森林得到不同的感悟。从梅和竹上,智者感受到挺拔和独立,贤者感受到博大精深,哲者得到从容与大度,商者得到诚信和守节,僧侣得到宁静和庄严。森林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人的个性发展,不断陶冶人们的品德和性格。茅盾先生从白杨树上得到启迪,写出《白杨礼赞》,这是作家赞美自然、以树言志、借物抒情的名篇;《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始终伴随着花鸟园林,包括人和物的名称都以充满诗情画意的花鸟名称来命名;以树木花鸟为题材的诗歌美术等艺术作品,内涵十分丰富。英国生态学家格兰杰说过:“森林是一切生命之源,当一种文化达到成熟或过熟时,它必须返回森林,来使自己返老还童。”无数事实证明,人类走出森林又向往回归森林,人类离不开森林。要像呵护孩子般去呵护森林生态系统,要像孝敬老人般去孝敬森林生态系统。

    发展林业是促进乡风文明、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内容。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农村社会发展向现代化迈进的显著标志。发展林业,一是提高农民生态道德意识。通过乡村绿化,提高自身修养,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有助于农民改变传统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二是绿化美化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必要条件,通过构筑农田林网、增加村庄和农户院落的林草覆盖,发展庭院林业,能使农民的家居环境、村庄环境、自然环境更加优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四、发展现代林业,要推进林业六大转变,构建林业三大体系

    加快我国林业发展,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实现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就必须加速推进林业经营思想、传统技术等方面的转变,充分拓展和开发林业的三大功能,构建现代林业三大体系,提高林业生产力水平。

    (一)加速推进林业六大转变。要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设施装备和管理手段为支撑,以市场机制为运行基础,加快提高林业生产力。

    加速推进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向现代发展理念转变。发展现代林业的理念应当是现代化的、科学的,是辩证的、运动的,不是静止的、形而上学的。要树立兼顾生态建设与科学利用的发展理念,实现“生态建设要产业化,产业建设要生态化”。要树立科学经营的理念,更加重视科学经营森林,提高林分质量。

    加速推进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转变。通过品种良种化、施肥有机化、用药仿生化、手段信息化,实现良种壮苗普及、栽培技术实用、防火防虫高效、采伐全树利用、产品加工循环,使现代技术覆盖林业生产的全过程。

    加速推进传统装备向现代装备转变。现代林业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改变林业各生产环节劳动强度大、装备简陋、效率低下的状况,不断提高营林生产、采伐作业、产品加工的机械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林业管理、公共服务和执法监管的信息化水平,实现林业生产和管理装备的现代化。

    加速推进低技能劳动者向知识型劳动者转变。发展现代林业,既要重视“劳动密集”的产业特性,又要重视发展“知识密集”的新型林业产业。既要求劳动者队伍数量大,又要求务林人具备较为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掌握现代市场经济、政策法规、经营管理等知识,具有运用现代科技成果的技能。

    加速推进林业落后生产力向先进生产力转变。我国目前林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与世界水平差距很大。发展现代林业,最终要表现为先进的生产力和较高的林地综合产出水平,努力转变林业增长方式,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加速推进陈旧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要以高效率、高效益为目标,实现管理组织现代化、管理方法现代化、管理人员现代化。当前,要针对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和物权法即将实施的实际,及时进行林业体制机制创新,更好地适应林业生产力的发展。

    (二)积极构建林业三大体系。要按照生态良好、产业发达、文化繁荣、发展和谐的要求,着力构建林业三大体系,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

    构建完善的生态体系。通过培育和发展森林资源,着力保护和建设好森林生态系统、荒漠化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林业在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循环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努力构建布局优化、结构合理、功能协调、效益显著的森林生态体系。使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共同营造和谐的生命支持系统,使林业生态体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加碳汇、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发挥重要作用,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构建发达的产业体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林业发展规律,通过提高林业科学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林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努力构建品种丰富、规模可观、布局合理、优质高效、环境友好、竞争力强的林业产业体系。要以提高林地生产力为核心,以资源培育为基础,做大第一产业;以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为核心,以信息化、机械化、高科技为手段,改造提升第二产业;以改造森林景观、提高文化品位为核心,以人性化、多样化为理念,做活第三产业。要积极培育林业龙头企业,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在特色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培育一批林业特色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

    构建繁荣丰富的森林文化体系。通过加强森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森林文化产业,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森林文化体系。加强生态文化基础建设,逐步抓好森林博物馆、森林标本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林业科技馆、城市园林等森林文化设施建设,保护好旅游风景林、古树名木和纪念林。开发森林文化产业,充分利用文化平台弘扬生态文明,通过文学、影视、戏剧、书画、美术、音乐等多种文化形式,普及生态和林业知识。

    五、发展现代林业,要统筹协调推进,多种措施并举

    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林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走有中国特色林业发展道路,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多种措施并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兼顾产业建设和文化建设。实行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是社会发展对林业的根本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和繁荣丰富的生态文化体系,也是社会发展赋予林业的重大使命。只有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林产品需求,增加林业在农民就业增收中的作用,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建设繁荣丰富的生态文化,也将为推进21世纪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

    (二)坚持兴林富民,增强林业发展的活力。林业是广大林区和山区人民的生计所在,是千百万人的事业,广大林农和林业经营者是发展林业的主体。富民才能兴林,发展林业要坚持以人为本,处处为群众的根本利益着想,让务林人从中受益,使林业发展更具有生命力和活力。要从政策、体制和机制上下功夫,努力调动广大林业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林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三)坚持科教兴林,转变增长方式。科技和教育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根本,也是一个行业和产业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林业生产地域的广袤性和野外生命体的自然属性,决定了提高林业生产力更需要有科学与教育的支撑。必须千方百计地加快林业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和普及适用技术,提高林业生产力水平,提高林地产出率,切实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生态和资源的需求,满足13亿国民对林业多样化的需求。

    (四)坚持深化林业改革,保障现代林业发展。深化林业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现代林业的强大动力。要切实推进集体林区、重点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改革。目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在福建、江西、辽宁等省深入开展,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后劲,要不失时机地积极推进,走出集体林业发展的新路子。重点国有林区和国营林场的改革,关键要寻找国有森林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有效方式,理顺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国有林经营效率,促进林区综合发展。

    (五)坚持依法治林,积极推进现代林业法治进程。加强法治是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物权法》的颁布实施,《森林法》修订工作需要及时摆上议事日程,一系列原有的权利义务关系也需要进行相应调整。适应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政策和法律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商品林与公益林的采伐管理问题,严重的林地逆转问题,种苗管理、物种引进与保护、资源利用、进出口贸易等问题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及时研究对策,加强监管,使林业经营活动都纳入法治轨道。积极履行国际公约,建立健全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法律框架。 (国家林业局局长 贾治邦) 

 
 
 相关链接
· 国家林业局领导贾治邦等对加强三基工程做出批示
· 贾治邦:抓住三重点两关键 加强领导做好林业工作
· 全国林业厅局长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贾治邦主持
· 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潜力巨大
· 贾治邦:中国将通过直接和间接减排应对全球变暖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