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不是一组耸人听闻的数字--
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台风、暴雨、干旱、高温热浪、沙尘暴和雷电等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同时由气象灾害引发或衍生的其他灾害,如山洪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以及森林和草原火灾等,都对国家经济建设、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据1990年至2006年的数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达1859亿元,相当于同期GDP的2.8%。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着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气象灾害频率随之显著增加,强度增强,损失越来越严重,我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此时此刻,在国家层面上通盘考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审议并实施《国家气象防灾减灾规划》,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部署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应急管理和防御等方面的工作,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建设国家气象灾害预警预防体系,着力提高气象灾害预警和防御能力,比任何时候都显得紧迫和重要,全国气象防灾减灾大会的召开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近日,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介绍气象防灾减灾的有关情况。
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郑国光说,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大背景下,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与危害程度均在增长,而诸如环境污染、安全生产等人为灾害也对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了威胁。天灾、人祸无疑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因此,防灾减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基础性的工程。
气象灾害的预警预防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国正处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务院3号文件)正式下发,对气象防灾减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气象防灾减灾事业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的能力和效益,是气象防灾减灾的工作的必然之路。
胡锦涛总书记对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提高防灾救灾能力明确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提高灾害预警能力;二是提高防灾避险能力;三是提高防灾应急处理能力;四是要加强灾害保险工作。
郑国光特别强调,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加已是不争的事实。气候变暖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气候问题和环境问题,对我国防灾减灾已经带来十分严峻的现实威胁,而且这种威胁仍将持续不断加剧。
气象部门必须把增强防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摆在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和优先位置,重视和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防御工作,降低气候变化的灾害风险,化解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的影响。
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全国各级气象部门的重要任务就是按照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批示精神,既要扎扎实实地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又要依据《中国气象局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行动计划》,扎扎实实做好气候变化的监测、研究、预估和服务等各项工作。
要增强防御极端天气气候灾害能力,加强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及适应措施研究,加强气候变化业务系统建设和科技研发。
要加强气候变化的科普宣传,普及基础科学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气候变化意识,增强气候变化舆论引导能力。
国办49号文件是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2007年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简称国办49号文件),这是继国务院3号文件之后又一个指导气象工作的重要文件。
郑国光说,国办49号文件是我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我国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召开此次全国气象防灾减灾大会的主要目的,也是深入学习贯彻国办49号文件精神,同时集合各方力量和智慧,审议并实施《国家气象防灾减灾规划》。
郑国光说,国办49号文件对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即以“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指导方针,坚持“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以“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快国家与地方各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防灾减灾基础”为主要任务,通过切实增强对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等具体措施,最终达到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回顾气象事业的发展史,我国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我国建成了由天基、空基和地基相结合的气象综合观测系统,2006年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平均准确率达到83%。气象灾害预警发布覆盖面与服务面不断扩大,每天接受气象服务的公众超过10亿人次。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数由上世纪的5000人左右下降到本世纪的平均2000人左右。
据调查分析评估表明,2006年,74.3%的公众对当前气象服务持满意态度,气象服务为国家经济建设趋利避害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为国家对气象事业总投入的40倍左右。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们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国办49号文件提出的新要求值得我们关注。比如说,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分灾种气象灾害预报业务系统,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这对中国气象局正在进行的深化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第一次系统地提出要建立“四支队伍”为代表的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还对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作出具体要求,明确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基础包括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国办49号文件还重申了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明确提出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领域和范围;明确了科普宣传内容不仅包括气象知识,还包括防灾减灾知识。
郑国光说,虽然说国办49号文件为进一步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但是当前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说,我国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不高,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不足,气象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尚不完全清楚,气象灾害应急防御体系亟待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社会公众的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有待提高等等。
未来5年到15年,我们要着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着力提高气象灾害避险防御能力,着力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着力提高气象灾害保险和标准法规体系建设能力。
我们要努力建设国家气象灾害预警防御体系,加强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平台,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制和机制,进行气象灾害保险研究等。同时,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为全面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供保障。要加强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加快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审批和顺利实施,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法制建设,提高全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建设高素质气象防灾减灾人才队伍,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等。
加快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是当前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重点任务
发展、改革、创新是当前气象事业发展的主题。郑国光说,科学防灾减灾,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要落到实处,从最基本的做起,加快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是当前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任务。
目前,气象部门首要的任务就是以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和服务能力为核心,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建设符合国家发展需求和科技发展前沿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并以此为出发点,深入扎实推进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科技创新。
郑国光指出,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春节看望一线气象工作者时指出,气象工作非常重要,对于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分别就防御极端气候灾害、防御雷电等气象灾害、加强台风研究、应对气候变化和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等相关气象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和批示精神,就是要坚持气象工作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根本宗旨,以服务引领气象事业的发展改革创新,切实加强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与时俱进地确定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发展的目标、思路和举措,科学谋划公共气象服务系统的工作布局,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强化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气象科技服务的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构建公共气象服务系统的技术路线和重点任务。
值得关注的是,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年,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工作如此重视、如此关心,这充分表明气象工作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气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全国气象部门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气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战略定位,牢牢把握防御气象灾害和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的内在必然联系,牢牢把握优质的气象服务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服务功能的内在必然联系,把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作为气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的根本指针,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公益事业的战略定位,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着力加强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等各项气象工作,大力发展天气监测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警、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人工影响天气、生态与农业气象监测预报、雷电监测预警防御、大气成分监测分析服务和空间天气监测预报等各项气象业务,积极开展面向政府决策、公众生活以及农业、林业、交通、旅游、卫生、环保、能源等行业的各项气象服务。
郑国光强调,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是改革开放29年来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主题和改革主线,与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国务院3号文件和当前正在深入推进的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一脉相承。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仍然要坚持把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作为事业发展的主题,在实践中不断赋予其新内涵、新要求。
进一步推进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归根结底就是要抓住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重视气象工作,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关注防御气象灾害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好机遇,把各项业务系统扎扎实实建设好,把气象事业各方面的问题扎扎实实解决好,使气象事业的特色更加突出,优势更加明显,地位更加稳固。
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实现各项气象业务的全面发展和各级气象业务服务的协调发展,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根本途径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紧抓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和气象服务工作。这是一条红线,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一旦踩到这根红线,影响的将是整个事业的大局、整个部门的地位。必须把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
各级气象部门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全力以赴做好预报服务工作,要以预报准确率和服务效益赢得党和政府信任,赢得人民群众信任。 (中国气象报记者 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