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部政研中心副主任 任勇
宏观经济形势及其调控政策会对节能减排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经济增长的速度、产业结构变化、资源能源价格、产品贸易等宏观经济发展的状况对能源消耗总量及其效率、污染物排放总量及其强度有直接作用。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及国家调控政策动向,把握其对节能减排工作的影响应该成为环保部门的一门必修课。与年初的情况相比,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对节能减排工作可能产生新的挑战和机遇。综合各方面的分析观点,一方面,我国经济总体上可能会出现减速,出口贸易下降,资源能源价格上涨,对减轻节能减排的压力有好处;另一方面,面对这一经济形势,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会有一些新的变化,例如防止经济下滑过大和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可能对落实某些节能减排政策带来新的挑战。
诸多国际不利因素使我国经济增速可能减缓
对于经济形势的分析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从经济周期性特点和国际经济面临的衰退风险等因素出发,关于我国经济增速可能下滑最近有不少相似的观点。
1.美联储、投资家和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出现衰退
最近,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对美国经济看衰的判断越来越清晰。他认为,在应对经济放缓方面,美联储当前较2001年的处境更加困难;整个2008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增长可能略有下滑;美国经济可能轻度衰退。有“股神”之称的美国投资家巴菲特在接受财经电视频道采访时说,无论从哪方面看,我们已处在衰退之中,并决定放弃8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指出,我们正在经历着美国也是西方国家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另据美国全国实业经济学协会公布的一项调查,45%被调查的经济学家预计今年年内美国经济会出现衰退。
根据最近的数据,第一季度美国GDP虽没有明显下滑,但其住房市场连续第九个季度下降,降幅大于前8个季度;占美国GDP2/3的个人消费开支第一季度创下2001年以来的最小增幅。经济学家斯科特·布朗认为,第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已十分乏力,只是还没有“跌下悬崖”。长期作为世界经济引擎的美国,其经济衰退的风险必然波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经济增长。
2.一些国际经济组织纷纷调低世界经济增长预测,中国经济增长预期降低至9.4%左右
2008年4月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 M F )在亚洲发表报告,再度将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调低至3.7%,为2002年以来最低增速。该机构还指出,美国正在发生上世纪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进入衰退的几率为25%。这是该机构第三次调低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此前两次调低后的数字分别为5.2%与4.1%。该机构还将美国今年经济增速预测从1.5%调低至0.5%,中国从10%降至9.3%,欧元区调整后的数字为1.3%,日本为1.4%。同时,世界银行对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继今年2月从10.8%调低至9.6%后,进一步调低至9.4%。
日本《产经新闻》4月26日发表的题为《中国经济正在形成“拐点”》的文章认为,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中国经济正在形成“拐点”。
3.从一季度的经济数据看到我国经济下滑的影子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前3个月我国CPI同比增幅高达8%,3月更达到8.3%;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速为10.6%,较去年同期减缓1.1%;贸易顺差减少49亿美元,同比下降10.6%,其中,对美国出口增速同比回落15个百分点;前两个月的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则同比回落27.3个百分点。
4.若干国际性制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尚未完全显现
目前影响世界和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5个:美国次贷危机、美元持续贬值、国际石油和金属矿产价格持续攀升、国际粮食价格上涨、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对全球金融机构的严重影响。目前,全球已公布的次按揭及信贷亏损已达1600亿美元。而且,权威机构对次贷危机造成的损失前景很不乐观,瑞士银行预计全球信贷亏损可能高达6000亿美元,高盛公司估计全球次级债损失将达到1.2万亿美元,这几乎相当于美国全部次级贷款的总规模。如果这样,次贷危机的影响还会加大。
2002年以来,美元汇率开始从高位滑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布什政府推行弱势美元政策,以化解美国的财政赤字和经常账户赤字,促进美国制造业的发展。有关资料显示,美元每贬值10%,相当于美国经济5.3%的财富就从世界转移到美国。2002年以来,美元贬值了20.6%。在过去的5年里,因美元贬值,全球白白送给了美国1.3万亿美元。因多种原因,美元贬值加速了人民币升值。以2005年7月汇改前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计算,目前累计升值超过18.4%。由此,目前拥有1.65万亿美元储备的中国,就缩水了2000亿美元。问题是,美元贬值何时见底,人民币升值何时是头,目前还是一个悬念。
国际石油和金属矿产资源是当今各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尤其是已步入重化工发展阶段的中国,需求十分旺盛。然而,近年来石油和金属矿产资源的价格却上涨迅猛。石油从2003年的25美元一桶左右飙升到目前的120美元左右。铁矿石2002年每吨为25美元,到2007年12月每吨到岸价已高达190多美元,2008年又比2007年上涨了65%。尤其令人不安的是,石油和金属矿产的价格上涨能持续多久,还有多大空间,对下游相关产品的价格影响多大,现在还难以断言。
全球粮食价格迅猛上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世界粮食价格2006年~2007年上涨了23%。有专家认为,与以往不同,这次粮价上涨几乎使所有国家的大多数重要食品价格一次性快速上涨,而且预计粮食价格不大可能回落到以前的水平;全球将面对至少10年粮食价格高昂的局面。粮价的上涨必然导致工资及其他原料成本上升。
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中国和印度、俄罗斯、巴西等经济的快速增长,使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地位相对被削弱。对此,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技术上的优势,纷纷设置新的非关税壁垒。2007年前11个月,中国遭遇反倾销、反补贴及特保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摩擦62起,已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另外,我国防过热、防通胀的宏观调控措施,今年初发生的冰雪灾害,特别是四川汶川大地震等都可能会对经济增速带来较大影响。
经济发展新形势对节能减排有利有弊
1.经济增速下滑可以减轻节能减排的压力
根据国务院发展中心的研究,20%节能目标是以“十一五”时期GDP年均增速7.5%设定的,按此发展速度测算,到2010年实现的节能量为6.4亿吨标煤;经济增长速度比规划目标每增加1个百分点,目标节能量将增加约4.7%;如果单位GDP年均增速分别达到8.5%和9.5%,目标节能量将达6.7亿吨和7.0亿吨标煤。
另据国合会2007年污染减排课题组的研究,在“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长7.5%和单位GDP能耗降低20%以及所有新建项目环保措施到位的情况下,到2010年,将新增加二氧化硫排放量187万吨,加上2005年排放量的10%,实现“十一五”减排目标,实际二氧化硫削减量为490万吨,是2005年排放量的19.22%;如果经济增长速度年均达到10%,将新增二氧化硫370万吨,实际削减量为673万吨,是2005年排放量的26.4%;相对于10%的增长率,G D P 每增长1个百分点,二氧化硫将新增77万吨。在同样的假设下,当GDP增速为7.5%时,新增COD310万吨,实际削减451万吨,是2005年的31.9%;当GDP增速为10%时,新增COD430万吨,实际削减571万吨,是2005年的40.38%。
我国2006年、2007年GDP增速分别为11.6%和11.9%,按照有关国际经济组织对我国2008年GDP增速9.4%左右的预测,将可能下滑两个百分点左右。按照这一假设和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简单估算出,与2007年相比,2008年我国节能压力有可能降低1200万吨标煤左右,二氧化硫减排压力降低30万吨左右,COD减排压力降低20万吨左右。
上述假设情景下的分析数据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中得出的推论,即只要减排措施一如既往地落实到位并不断得到加强的话,2007年底两项污染减排指标出现下降的趋势可以维持,或者说减排“拐点”在短期内出现了,因为2008年经济增速下滑存在较大可能性,至少GDP增速突破去年的可能性不大。
2.出口受阻有利于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次贷危机、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价格上涨、出口退税取消、从紧的货币政策等因素的叠加效应使我国今年的出口形势严峻。浙江省工业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在国内居前,工业经济增长的三成一直来自出口。今年以来,浙江工业出口压力前所未有,出口增长大幅度下滑。出口交货值对工业销售产值的增长贡献率,由去年同期约27%降至16%。2007年,广东省外贸进出口总值占全国的29.2%,出口总值占全国的30.3%,而今年第一季度均出现萎缩,分别降至26.3%和28.4%。
在出口下滑中,遭受冲击最大的是中小型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加工型中小企业。很多企业普遍认为,今年是出口企业的“洗牌年”,中小企业是可能最先出局的。面对这一形势,大部分企业采取的对策是减少出口,扩大内销;向上游企业压价;开发新产品,采用新设备和新技术;减少雇员;寻找替代原材料;向中西部转移等。
总体上看,出口压力增大可以促进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企业整合,有利于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促进节能减排工作。
3.宏观调控政策的两难选择可能对节能减排政策的不利影响
面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国家宏观调控措施面临两难的选择,必然会有所调整,可能对某些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带来不利影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既要“防过热”又要“防下滑”的影响
针对前两年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投资增长过快、流动性资金过多和外贸顺差过大等“三过”问题,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防治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然而在全球经济面临衰退风险之时,美国及世界许多国家都把防止经济衰退作为政策取向,对冲我国的政策效应。为此,最近公布的《国务院2008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既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又要防止经济下滑,避免大起大落。”
从节能减排的需求看,“防过热”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防下滑”要注意避免不问产业结构、不论企业大小、不看技术水平高低的盲目扩张政策,防止“两高一资”行业反弹,防止增加绿色信贷等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难度,防止给节能减排工作带来新的压力。
2)既要“稳物价”又要“保供应”的影响
在国内CPI持续走高和国际资源能源及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今年要实现“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8%左右”的预期目标,难度很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控制物价或者冻结物价通常是最简单易行的政策办法。然而,这一方面会加剧本已存在的不合理的价格关系,使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不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同时也会抑制生产供给;另一方面,会延缓资源能源税费改革等节能减排税费政策的进程。
3)既要“多出口”又要“多进口”的影响
为了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缓解外贸顺差过大和外汇储备过多的矛盾,近两年国家连续出台政策,取消或降低“两高一资”及其他产品出口退税率,甚至开征部分产品关税,鼓励资源性和高技术产品的进口。正当这些政策显现积极效应的时候,出现了美元大幅贬值、资源性产品国际价格大幅涨价及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大等新问题。这样,一方面会加速出口下滑,锐减经济增长拉力。面对出口政策调整和国际需求减弱的双重压力,出口企业面临较大困难,加上控制投资过快增长,可能出现“三驾马车”中的“两驾”乏力的现象,这无疑会增加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困难;另一方面,会增加进口成本,输入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虽说不利于出口,但有利于进口,可以借此加快引进技术设备和资源性产品,平衡贸易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但不巧的是,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同时,国际能源和矿产资源以及粮食等价格也迅速上涨,这不仅抵消了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的效应,而且还会推高国内下游产品的价格。
因此,目前任由出口下滑和大量进口,都不是理想的选择。这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有利于节能减排贸易税费政策的实施力度及其后续政策的制定,甚至会出现“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反弹。有资料显示,我国钢材出口反弹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今年一季度钢材出口同比下降了19.33%,但3月较2月已有增长。其原因是由于国际钢材市场价格走高,国际国内钢材价格综合指数差79.59,也就是说,即使开征出口关税,但钢材产品出口仍有较大的利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