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2008年新疆自治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却创出了历史最好水平。截止12月底,全区农业富余劳动力共转移就业187万人(次),其中转移城镇就业74.72万人(次),转移区外就业16.25万人(次),劳务创收达55亿元。
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农民工工作处有关人士分析,之所以取得上述成绩,首先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去年以来,自治区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意见》,并首次以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名义召开了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会议。在全区开展了为农民工提供各种服务的“春风行动”,去年1月,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组织南疆8个劳务输出大县的劳动保障局局长到山东烟台、青岛、济南等地考察洽谈,签订了一批劳动合同。当北疆伊犁等地遭遇百年不遇的严重旱情时,自治区又组织了农牧民转移就业抗旱活动,使北疆地区受灾农牧民转移40.1万人(次)。
扎实有效的培训工作也有力推动了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去年以来,南疆三地州积极推进“2+1”、“3+x”劳动预备制培训、就业常用汉语培训机制;农民工创业培训工作有条不紊、进展顺利;各地还积极开展送培训下乡活动。截至年末,全区共计完成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68.44万人,就业常用汉语培训12.92万人。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近年来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牧民思想观念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外出务工已经成为许多农牧民自觉选择。(记者 靳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