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横流、垃圾满地的景象将在北京农村彻底消失。从市农委了解到,北京市将利用2009年、2010年两年时间,完善所有村庄的“五项基础设施”,使农村居民拥有和城镇居民同等的生产生活条件。
“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具体是指村庄街坊路硬化和两侧绿化、供水老化管网改造和一户一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厕所改造五项工程。“全部做下来,每个村至少要花1000万元。”市农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1000万元不是笔小数,如果让农民自己出,或许需要村集体缓慢积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但现在这笔费用完全由政府“埋单”。据这位负责人介绍,自新农村建设以来,北京市对农村的固定资产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每年市级固定资产投资投向郊区的比例不低于总量的50%、投向农村的比例不低于上年。而投资的重点就指向了过去“欠账”最多、差距最大的农村基础设施。
自2006年起,北京市在完成规划并经过审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农村的“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到2008年底,已累积完成1100个村的规划编制工作,“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整体推进村也已经实施了400个。
为加快推进北京市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2008年市农委会同市发改委、财政局、规划委、市政管委、交通委、水务局、园林绿化局、爱卫会等相关部门在继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平台的基础上,共同组织编制了《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全市3955个行政村(2007年统计数),除先期建设的以外,全部纳入了规划范围。按照该规划,北京市剩余3000多个村庄的“五项基础改造”工程将在2010年底全部完成。
同时,市相关部门还制定了农村地区街坊路硬化、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厕所改造等工程的建设标准,使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科学。
改造后的村庄变得整洁了,街坊路硬化了,自来水进了家,污水得到了处理,垃圾密闭化收集没了异味,农民祖祖辈辈用的旱厕变成了水冲式厕所,有的村庄还修建了休闲的小公园,不少村庄因环境基础改善促进了民俗旅游、设施农业的发展。(王海燕 顾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