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和形势任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 尹蔚民
2009年8月20日
第一部分 就业工作
一、我国就业制度的改革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一)1949年—1978年: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实施由政府“统包统配”、高度计划与集中的劳动就业体制。(二)1979年—1985年: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实施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方针,改革统包统配就业制度。(三)1986年—1994年: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结合国有企业改革,有步骤地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初步确立劳动者与用工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双向选择机制。(四)1995年—2001年: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在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配合国企改革的深化,实施再就业工程,实现国有企业富余劳动力的平稳转移,进一步推进我国就业制度改革。(五)2002年—现在: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制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落实《就业促进法》,在解决好国有企业改革遗留的下岗失业问题的同时,建立起面向城乡所有劳动者的促进就业体制机制。
二、建国以来我国就业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局势保持稳定。我国全部就业人员由1952年的2.07亿增加2008年的7.75亿,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由1978年70.5%、17.3%和12.2%调整为39.6%、27.2%、33.2%。二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作为人力资源市场供需主体的地位基本确立,多种灵活就业形式加快发展,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得以发挥。三是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健全,面向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不断完善。四是促进就业的法律体系初步形成,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日益健全。
三、我国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面临的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一是从总量看,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2009年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超过2400万人。如果按照8%的经济增长速度测算,全年能够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总数仅约为1200万个,供求缺口与2008年相比将进一步加大。二是从群体看,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困难人员三个群体的就业问题更加突出。三是从产业结构看,对就业的影响问题进一步显现。因受金融危机影响,外向型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显著下降。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使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受到影响。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不足。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就业工作,将重点采取以下六个方面的政策措施:一是紧密结合扩大内需发展经济,更多拉动就业。二是帮扶企业克服困难,努力稳定就业。三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创业和就业。四是针对重点人群特点,统筹安排就业。五是推行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提高就业能力。六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改善就业环境。
第二部分 社会保障工作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发展历程。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初期:以劳动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形成阶段。(二)改革开放初期到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前:以社会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改革探索阶段。(三)党的十六大以来:以统筹城乡为目标的制度创新阶段。
二、我国社会保障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突出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基本完成了制度转型。二是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高。2008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19亿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达到3.18亿人,8.15亿农民参加了新农合,1000多万被征地农民纳入基本保障制度,6600多万居民享受城乡低保。三是一批体制转轨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有力支持了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四是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减轻了企事业单位的社会事务负担。
三、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当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诸多新要求和新挑战,主要表现在:工业化加速,对社会保障形成空前压力;城乡结构急剧变化,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凸显;人口老龄化来势迅猛,社会保障长期资金平衡压力巨大;市场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社会保障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影响加深,社会保障面临多重挑战。同时,当前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许多有利条件: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全社会的社会保障意识大大提高;经过30年经济快速增长,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社会保障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多年以来的改革探索实践,为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必要的工作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和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着力在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上下功夫,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关于增强公平性的重点是:尽快弥补老年保障的制度缺失,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努力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基本保障整体水平。(二)关于适应流动性的重点是: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以信息化为抓手全面提升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能力。(三)关于保证可持续性的重点是:做大社会保障基金的盘子。加快社会保障立法步伐。发展补充性保障,建立多层次保障体系。
第三部分 人才工作
一、我国人才工作的改革发展历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一)1949年—1978年: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建国伊始,百业待兴,人才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步前进。(二)1978年—1992年: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解放思想,打破束缚,人才工作在改革开放中恢复发展。(三)1992年—2002年: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与时俱进,深化改革,人才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破浪前行。(四)2002年—现在: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科学发展,人才强国,人才工作在服务科学发展中开创崭新局面。
二、人才工作的主要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队伍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各类人才的总量稳步增长,素质不断提高,结构得到改善。二是人才作用更加凸显,各类人才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中,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基本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三、当前人才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虽然我国的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从整体来看,人才队伍的整体规模、素质能力、结构分布还很不适应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障碍需要进一步突破。面对国际人才竞争的新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适应实施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学发展,更加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和科学发展的第一要素,以能力建设为主题,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发展,把我国由人口大国建设为人力资源强国。实现这个目标,将重点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造就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人才。二是大力实施人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三是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素质。四是改革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五是实施更加开放的海外人才引进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