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至25日,由国家气象中心与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科技与气候变化司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作重要讲话,并要求不断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全面提升预报员综合素质,坚持不懈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副局长矫梅燕参加开幕式并致词。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秀骥、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健民特邀出席会议。
![](../../images/images/0019b90463ff0c9f06f701.jpg)
在谈及为什么要强调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时,郑国光指出,一是当前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气象业务服务能力与日益增长的各方面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灾害性天气预报水平与能力是当前天气预报业务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需要提高的环节。二是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是党中央、国务院最气象工作的基本要求。三是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也是防灾减灾的基础。
郑国光指出,从技术层面上讲,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涉及到诸多环节。比如,观测技术、观测信息处理加工技术、预报分析技术等的发展水平都会直接制约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的提高。要重视对灾害性天气规律的研究和认识,进一步做好灾害性天气过程总结工作;要进一步加大各种观测资料应用技术研发的力度;要持续推进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系统的改进和业务应用;要改进完善灾害性天气短期预报业务系统。
郑国光强调,应当重视提高预报员综合能力和素质。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离不开专家型的预报人才;必须提高预报员的综合素质;必须加强预报技术总结、交流和预报员培训工作,使其制度化、常态化。
他要求各单位也要设置预报员专项、青年基金专项,从不断提高预报服务能力的角度认真仔细地开展预报技术总结工作,在预报实践中凝练科学技术问题,不断积累预报经验,提高预报水平。同时,国家气象中心要进一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各地气象局要结合本地天气特点有针对性开展工作,要面向重大服务需求和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及时做好技术总结工作。
矫梅燕重点就进一步推进和扎实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问题,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要充分认识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面临的新要求;二是要将预报员队伍的建设作为一项提高预报准确率的基础性工作持续抓好;三是预报科研技术总结交流需要持续深入地推进。
此次研讨会为期两天,包括暴雨专题、强对流专题、台风专题、应用气象、预报技术服务及其他四个分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天气预报专家借助研讨会这一平台,与中央气象台的首席预报员等积极交流,通过发生在今年我国典型的灾害性天气个例,针对某些灾害性天气的特征和预报难点等共同研讨全国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的总结。(记者郭起豪 吴越 通讯员阳揣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