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国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4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地质灾害是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而防治地质灾害工作就是国土资源工作的重点之一。
2009年年初,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调研时指出:经过多年努力,我们逐步探索和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并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还没有特大型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经历,缺少应对特大型地质灾害的经验。所以,当务之急是抓好特大型地质灾害的应急防治和技术演练,这是防大灾、应大急的关键。
如今,一年时间已过去,本报记者特梳理了一年来我国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取得的成果,以期为新一年更好地做好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飞机在上空盘旋、飞艇在低空漫游、三维激光扫描仪和人工便携站在地面不同方位缓缓移动,应急指挥车载系统将多个角度拍摄的地质灾害险情高清画面切割后实时传送到北京……
这是不久前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联合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在黄石市板岩山地质灾害现场进行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演练的画面。在这次演练中,无人驾驶飞机、飞艇、三维激光扫描仪作为宏观和定量监测装备,在整个演练过程中,发挥了高新技术性能,获得了危岩体周边12公里,分辨率15厘米的高质量航拍影像和地面三维扫描成果。同时,无人驾驶飞机、飞艇更是实现了在远场起飞,转场至地质灾害点上空作业并安全返航的预定目标。地质灾害远程应急会商系统实现了多点互联互通及与灾害现场的多方视频会商。
这也是我国首次采用无人驾驶小飞机、飞艇、三维激光扫描仪、多个人工便携站等综合技术与多部门合作,通过地质灾害应急远程传输系统开展的地质灾害特大险情会商技术演练。
构筑国家级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新体系,为“应大急、救大灾”积累经验
2009年2月20日,汪民副部长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专门听取了《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工作方案》的汇报后指出,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要抓紧进行实际演练,通过开展演练,进一步完善提高各级应急预案的内容和能力。应急预案中的远程会商体系要与各省(区、市)特别是地质灾害多发省(区、市)进行联动,以便准确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和发展趋势,提出及时快捷的预防和处置方案。通过模拟技术,把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模拟成像,提供给领导、专家和决策部门掌握。
而在2009年3月全国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会议上,国土资源部明确了六大举措,着力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能力和水平。其中之一,就是要成立地质灾害应急机构,制定应急工作规则,加强应急值守,依靠科技,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为了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工作方案》,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先后召开多次会议研究部署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和方案的编制,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一方面加强地质灾害应急响应体系基础建设,一方面将突发地质灾害远程会商系统及应急平台建设开始向全国推广。
4月9日~10日,来自全国各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的近80名技术人员聚集北京,就“国土资源部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地质灾害应急基础支撑平台建设”、“地质灾害综合应急数据库建设与部门应急平台建设”、“卫星网络通信实现原理”、“数字视音频无线传输技术”等内容进行了专业培训和业务研讨。
8月13日,作为国土资源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技术支撑单位的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应急办公室成立,标志着全国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机构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为了开展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体系建设,2009年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先后制定了《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系统建设方案》、《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平台——基础支撑体系建设技术要求》、《国土资源部省级移动应急平台部署建议书》以及各项应急预案。
人们则更加关注这些预案有何作为。
演练,不但使应急预案富有成效,更让“防”字深入人心
应急预案是保障,而防灾演练则是实现应急保障的核心。2009年5月,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下发49号文《国土资源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方案》,成为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国家层面应急响应演练或“实战”的依据。
为了检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的技术装备实力,磨合应急队伍,2009年汛期,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先后开展的重庆云阳凉水井滑坡、重庆忠县黄金镇滑坡、兰州九州开发区滑坡、重庆武隆山体垮塌、四川德格边坡坍塌、四川宣汉樊哙镇滑坡、汶川地震科学钻探场地泥石流、云南省凤庆县正义村滑坡和四川省康定县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事件的应急响应,为国土资源部领导和专家了解灾情、作出决策、提出处置建议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2009年6月19日,河北省突发地质灾害远程应急会商系统率先在全国实现了与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平台系统的有效联动。有关领导和专家分别在河北省环境地质勘查院、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会商室清晰地看到正在保定市满城县举行的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场景,并通过该系统向演练现场发出了相关指令。
2009年10月30日,在国土资源部应急卫星通信专网平台下建设的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突发地质灾害远程应急会商系统,通过卫星传输,实现了南江中心站、应急车载站、人工便携站和县、省、国家三级的互联互通及与灾害现场的四方视频会商,专家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会商和提出处理意见与建议。这是第一个实现与国家级突发地质灾害远程应急会商系统互联互动的县。
……
这样的演练在全国推广。2009年,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重大地质灾害应急远程会商车载系统,先后赴广西、河北、湖南、江苏、湖北、重庆、陕西、甘肃等地开展“实战”测试和技术演示,进行技术引领。根据《国土资源部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工作方案》,河南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青海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先后成立。河北、四川、广西、湖北及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远程会商与应急指挥系统已开始运行。河南、广东、浙江、宁夏、福建、贵州、陕西、甘肃等省区和以重点防灾区为单元的地质灾害远程应急会商指挥系统正在建设之中。
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涉及因素多技术含量高,是一项非常规的防灾减灾行动
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分为“险情应急”和“灾情应急”。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系统建设是一项跨阶段、高要求、大集成、快反映、求实效的综合行动,是提升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科技工作水平,使其从经验走向科学,从感性走向理性的重要举措。
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技术支撑程序包括响应启动、调查评价、监测预警、会商定性、防控论证、决策指挥、实施检验和总结完善等8个环节。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平台建设包括一个基础平台(网络体系、远程视频会商系统、应急信息系统),一个应用系统(应急值守、决策支持、预案管理、资源调度、信息处理分析及发布系统)和上下左右的互联互通体系。
2009年,我国加强了地质灾害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地质灾害应急网络、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和远程视频会商系统。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并报请国土资源部确定了36名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专家。配置了单兵作业、单兵防护、专业探测、信息通信、室内作业等五类应急装备和应急设备54台(套),包括卫星应急通信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稳压电源系统、海事卫星电话、对讲机、发电机、超短波电台、手持GPS等。
2010年,我国将按照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计划,将重点加强和开展多个方面的工作:保障重大地质灾害现场应急响应地质作业的高精尖设备;建立支持多目标应用的应急响应信息、数据交换中心为目标,建成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管理系统和应急信息库、开展专家系统建设;开展重大应急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调查研究以及重大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技术经济效益评估;跟踪全国重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提出国家应急响应技术建议。根据上级应急指令,开展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跟踪《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年度执行情况,进行预案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执行情况等方面的技术评估,编制地质灾害应急技术工作指南,制定应急技术工作规划,编制《应急响应技术支撑“十二五”业务工作规划》;建立应急预案执行监督、评估及定期的基本制度。推进建立技术创新的制度保障机制,推进建立健全有利于应急防治工作的协调联动机制;选择典型区域,开展一次中等规模的应急“实战”演练;开展应急科学研究,以滑坡灾害应急处置技术为重点,开展应急监测预警、快速处置和辅助决策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研究。(范宏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