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种蔬菜监测样本,13种批发价格下降。西红柿、黄瓜、生菜、圆白菜、芹菜,批发价较上周下降10%;鲜猪肉、牛肉、羊肉,批发价微降;粮、油、蛋、糖,市场零售价涨势趋缓……
11月30日,山西省商务厅城市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系统发布11月最后一周监测数据,显示出曾经一路走高的消费价格,终于在山西省各级政府调控“政策组合拳”下减速缓行。“行动迅速,措施有力”“力度大、效果好”——12月1日,国务院物价督查组对山西省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所做的一系列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物价攸关民生。稳定物价,山西在行动。一场保障民生的攻坚战,正在全面展开。
物价上涨,百姓生活压力增大 稳物价,保民生,刻不容缓
近一段时期以来,食品和蔬菜价格上涨幅度较快,带动了消费价格指数的快速上涨,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生活压力增大。从 “蒜你狠”“豆你玩”,到“姜你军”,再到最近的“苹什么”,这些颇有戏谑口吻的词汇,反映了百姓对物价上涨的关注。
10月份,我国以农产品为代表的CPI指数同比上涨4.4%。和全国一样,今年以来山西省居民消费价格总体也呈上涨态势。特别是7月份以来,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快,价格总水平逐月上升。1月份至10月份累计上涨为2.6%,低于全国0.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5位。涨幅最大的是10月份,山西省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5%,涨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0位。10月份全国除西藏、北京消费价格涨幅低于3.4%以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呈明显上涨趋势,其中涨幅高于4%的达24个。
省物价局局长李福龙分析说,10月山西省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较高,新的涨价因素主要是食品价格。其中,鲜菜价格环比上涨9.8%,食糖价格环比上涨3.9%,油脂价格环比上涨3.5%,鲜瓜果价格环比上涨2.6%。从中可以看出,10月份全省食品价格同比上涨了11.8%,拉动了CPI的攀升。
深入分析,当前价格上涨的成因是国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山西省而言,由于山多水少,蔬菜大面积种植受到限制,粮食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在保证粮食总量供应稳定的情况下,大量的品种需从外省调进,这是造成今年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无论是食品、副食品还是工业消费品,山西省对省外依赖性较强。从价格上涨较多的食品、副食品分析看,省内新鲜蔬菜自给率较低,特别是进入冬季一直到次年“五一”节前,占市场需求80%以上的鲜菜主要靠外省调入。全省粮食总产量每年约为100亿公斤,产需总量基本平衡,但小麦、大米、食用油不能满足本省需求,每年需要从外省调剂大米10亿公斤、小麦10亿公斤、食用油5亿公斤左右。这些都对山西省物价调控带来诸多困难。
民以食为天。物价上涨牵动着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更关系到低收入群众的生活保障,它既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
在这个寒冷的冬季,稳物价,保民生,刻不容缓。
12项措施稳定物价 反应快,措施足,出招准
民众的期许就是政府的责任。稳定物价,省委、省政府与人民群众手握在一起,心想在一起。
11月22日,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君带队先后来到太原桥西批发市场、太航小区集贸市场、美特好超市,就稳定市场消费价格情况在太原市调研,与经营户和广大市民仔细交谈,认真倾听他们对政府监测调控粮、油、菜、肉、蛋等生活必需品的意见和建议,并召开了专题会议。
11月24日,王君主持召开省政府第72次常务会议,研究制定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实施意见,提出了12条针对性很强的政策措施。
在此期间,省政府还多次召集多个部门负责人,就稳定价格形势召开协调会。
在复杂的物价上涨形势面前,由于反应及时、出招迅速,山西省调控物价的主动性大大增强。随着各种应对之策传来,人民群众强烈感受到这场稳定价格攻坚战的推进力度。特别是“晋12条”的政策措施,招招落到实处。
稳定物价被纳入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米袋子”“菜篮子”由行政首长负责,从2010年12月1日起,所有收费公路对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通行费,马铃薯、甘薯、鲜玉米、鲜花生等农产品被列入绿色通道品种目录。
投入5.13亿元向生活困难群体发放临时价格补贴。决定适时启动低保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确定了3条启动联动机制的条件,即国务院出台重大平抑市场价格政策、食品价格单月涨幅在10%以上、居民价格消费指数单月涨幅超过5%。
此外,“晋12条”还对城镇供热、农村采暖、降低农产品生产流通收费标准、严肃查处哄抬物价、严厉对待恶性炒作、建立市场价格调控联席会议制度等提出了针对性强的措施。这些措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有稳定当前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具体内容,也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完善应急预案等长效机制。更主要的是,12条措施条条落到实处,条条都把工作责任分解到具体单位,各级各部门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这成为山西省稳定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生活的政策基石。
“组合拳”调控效果初显 供应足,涨势缓,物价稳
一枝一叶总关情。“晋12条”的出台,让百姓看到了政府调控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决心。
连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积极结合当地和本部门实际,落实价格调控措施,使山西物价调控效果初步显现。
在省会太原,从11月23日零时起,太原市在全省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河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紧急投放政府储备土豆,按每500克1元的挂牌价格出售。政府储备土豆投放市场后,土豆市场批发价格由前一天的每500克1.3元左右平均下降了0.3元。
太原市此次投放政府储备土豆,一方面保障了市场充足供应,另一方面对市场价格起到了合理引导的作用。除动用政府储备平抑价格外,太原市实施的其他措施还包括:对进入河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土豆交易者免除停车费和管理费,联手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行为。此外,太原市物价局监测、检查人员进驻河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对市场菜价进行了实时监测和监管。
省内其他各市也纷纷发力,平抑消费市场价格。在临汾市,政府组织发动超市与河南的蔬菜基地签订供货协议,实现从农田到超市的直接供应,使成本降低约10%,超市又把这部分利润让给市民。晋城市物价部门向市场、超市、商场等单位发出通知,要求在必要时对商贩的摊位费、租赁费适当下调,以降低零售商品价格。晋城、吕梁还开通了农副产品运输绿色通道,辖区所有公路对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费放行。目前,晋城市“大路菜”平均零售价格已经出现8%左右的降幅。忻州市加大了肉蛋奶和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储备量,目前共储备600多吨。另外,与批发市场的商户签订协议,使商户不惜售、不囤积、不哄抬物价。
由于山西省储备物资充裕,各级政府措施落实得力,全省城市生活必需品价格在11月最后一周涨势趋缓,意味着山西省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一系列措施取得积极效果。11月30日,省商务厅发布的城市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结果显示,当月最后一周,山西省粮食、食用油、鸡蛋、食糖等商品的市场价格与上周相比微涨,肉类、蔬菜价格有所回落。
省商务厅预计,12月第一周山西省粮食、食用油、肉类等食用农产品供应充足,需求趋旺,供求保持总体平衡。随着国务院和省政府稳定价格总水平的系列政策措施深入贯彻实施,生活必需品价格将得到进一步平抑。
“总的来看,山西省各级党委、政府对稳物价、安民生问题高度重视,见事早、行动快、力度大、效果好。目前山西市场上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菜价明显回落,粮肉蛋价格保持平稳,群众心理较为稳定。”国务院物价督查组在山西省进行3天广泛深入的督查之后,得出这样的评价。(记者 张巨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