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至15日,全国文物保护科技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相关部委,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的领导和负责人,有关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代表,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的学术负责人,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文物局专家代表,约200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是2004年之后的又一次全国文物保护科技会议,也是“十一五”即将结束之际文物保护科技界的一次盛会,规格高、规模大,文化部蔡武部长、中国科协程东红书记,干福熹、顾金才等7位院士,科技部、财政部、国家海洋局等7个部门的领导,国家文物局4位局长出席;会议历时两天,内容丰富,既有对“十一五”工作和成果的总结,也有对“十二五”的部署。无论是领导讲话,还是代表发言、讨论;无论是表彰先进,还是成果总结与展示,或是对未来的谋划,都围绕一个词——“创新”。可以说,“创新”是本次会议的灵魂词汇。
蔡武在讲话中指出,民族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财富之一,5000多年连续不断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持续的科技创新史。他分析了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关系,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期间,广大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团结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主要表现在打破封闭,实现开放,积极吸引社会优质科技资源联合攻关;科研组织规模不断扩大,多元化科研组织体系和发展模式基本形成;科技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得以实施,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成果。
从单霁翔代表国家文物局所作的工作报告标题“加快行业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更可以看出“创新”对于文物保护科技工作的意义,以及国家文物局努力提高行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坚定信念。报告中,他系统回顾了“十一五”文物保护科技工作,充分肯定了近年来取得的工作成绩,在总结经验、客观分析发展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的各项战略部署。他强调,“十二五”期间,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培育行业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推动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以增强行业整体创新能力为战略目标,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战略重点,以培育科学创新能力为战略储备,以优化创新服务能力、整合科技资源为战略支撑,以实施若干重点科技攻关为战略突破,科学谋划、精心组织、知难攻坚、确保绩效,加快文物保护行业创新体系建设,推动我国从文化遗产大国向文化遗产保护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马燕合司长在讲话中,辩证地阐述了科技创新对于文物保护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以及文物保护工作促进科学和技术进步的重要贡献。他充分肯定了“十一五”期间文物科技工作所取得的创新成绩,并对文物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强调要将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点、难点和瓶颈问题,纳入各项国家科技计划统筹考虑,给予重点支持;将具备相应实力的文博科研单位、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等,作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重点培育对象。
来自11个不同地区的文物行政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代表在专题发言中,也分别介绍了各自在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会议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表彰先进。在欢快热烈的音乐声中,荣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的代表和先进工作者,荣获第三届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的9个项目(详情参见《中国文物报》11月5日5、6、7、8版,11月19日9、10、11、12、13、14、15、16版)代表接受了奖牌和证书。
两天的会议紧张而有序,欢欣与激情洋溢在与会者的脸上。大家认为:“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文物保护科技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绩喜人,令人振奋。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时代赋予文物保护工作更加重要的使命和任务,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我国从文化遗产大国向文化遗产保护强国转变的核心要素。此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文物保护科技工作的目标和工作思路,交流了经验,开拓了视野,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鼓舞了干劲,对于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科技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化部部长蔡武在全国文物保护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同志们:
值此全国文物保护科技工作会议召开之际,我代表文化部对大家出席本次会议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在文物保护科技领域辛勤工作并取得卓越成绩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国是拥有悠久文明的文化遗产大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华先民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中的物质财富以珍贵文物等多种形式保留下来,而伟大精神财富中包括了我们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等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财富中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就是民族的创新精神——5000多年连续不断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持续的科技创新史。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古代科技先驱们创造了辉煌科技成果,贡献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举世闻名的伟大发明,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应该说,继承和发扬我们伟大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保护我们珍贵的物质遗产,具有双重的意义。能够从事这项伟大的事业,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者使命神圣、职责光荣。
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关键时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工作,中央多次强调要高度重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发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时代号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最近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今年以来,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在多次会议上对文化建设做出重要指示。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学习时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刻学习、领会文化工作在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是我们做好文化建设的前提。如何做好文化工作,文化创新处于核心位置。文化事业是最需要创新的事业,只有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做好文化内容形式创新和传播手段的创新,做好文化业态和生产方式创新,做好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国际经验证明,文化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幸福指数的重要衡量尺度。一个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人们幸福指数的提高主要就靠文化的进步。
科技创新对于做好文化创新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发动机,文化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相互作用、整合互动。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文化创新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先进文化必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文物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做好文物的保护、研究、利用、展示等各项工作,对于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高我们民族的凝聚力、自豪感,增强我们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技在文物价值的调查、认定、研究、展示、利用、传承,文物本体的保存和修复,以及对文物相关环境的控制与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重视下,在科技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广大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者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团结合作,实现了文物保护科技的跨越式发展——主要表现在打破封闭,实现开放,积极吸引社会优质科技资源联合攻关,同心同德开展工作;表现在科研组织规模不断扩大,多元化、结构化的科研组织体系和发展模式基本形成;表现在科技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逐步形成了依靠法规强化管理、依靠规划引导管理、依靠标准规范管理和依靠技术手段辅助管理的科技管理模式上;表现在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得以实施,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成果上。这次会议上将要给获得第三届国家文物局科技创新奖的先进单位和个人颁奖,这些单位和同志就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
上述成绩的取得,与科技部、财政部等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十一五”期间,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国家文物局组织的5个大项39项课题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参加课题研究的单位达到近百家。敦煌研究院被科技部批准为“古代壁画保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万钢同志亲自参加了揭牌仪式。应该说没有科技部和财政部等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没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技项目为引领,开展如此大规模的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合作、文物保护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是无法实现的。在此,我代表全国文物系统的全体干部职工向科技部、财政部、科协以及有关有关部委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涵盖面很广——既有来自有关部委的分管同志,又有各省份文物系统的负责同志;既有德高望重的两院院士和文物系统老专家代表,又有活跃在文物保护科技工作一线的文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负责同志。这次会议的内容很丰富——既是对已有工作的一个总结,同时也将就“十二五”期间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进行研讨和部署。希望各位同志、各位代表履行好职责,认真开好会议,交流成绩、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展望未来。为更好的开展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贡献我们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