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月10日,绵阳纳入国家灾后重建规划的2266.3亿元资金、7318个项目双双完成92%,完工重建工程优良合格率达到100%。300多万名群众搬进新房和维修加固房屋,60多万名学生走进新校上课,400万名灾区群众有了新医院……
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受灾最重、重建资金和项目最多的地区之一,绵阳市坚持阳光重建、廉洁重建,管好用好灾后重建资金和物资,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明确责任使命,以实际行动感恩党和人民
灾后重建中,绵阳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重建、务实重建、和谐重建、艰苦重建,把阳光重建放在特殊重要的位置,采取一系列措施,教育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干干净净干事,清清白白做人,确保灾后重建经得起检验。
该市各级党政“一把手”全面负责,成为拒腐防变第一责任人。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党校把党风廉政教育列为重要课程,党政主要领导到场讲党课。在职领导干部必须定期报告廉政情况,新上岗的领导干部必须作出廉政承诺。先后组织2000多名党员干部到监狱接受现场警示教育。在全市开展学习王瑛“做党的忠诚的干部、做群众的贴心人”等教育活动。
系列教育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用好管好重建资金,建设美好新家园,推进绵阳科学重建科学发展,不仅使命责任重大,更是感恩党和全国人民的实际行动。
制度+科技 电子化招投标有效预防腐败
灾后重建时间紧、任务重。绵阳市委书记吴靖平提出:“要做到工程建好、干部不倒、群众说好,最关键的就是让权力和利益彻底脱钩,与责任挂钩。”由此,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制衡权力越轨,实施以电子化招投标、“九公开”为核心内容的预防腐败行动。
为防止工程建设领域围标、串标、“暗箱”评标等问题发生,该市投资400多万元,建起电子化招投标中心。建设工程通过互联网上发售标书,建设单位无记名从网上购买标书投标,计算机系统按设定标准自动评出中标候选人,专家评委会在没有任何投标人名称等信息的情况下,在设有摄像头的封闭电脑间为标号评分,最后以最高分确定中标标号即投标单位。整个评标过程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灾后重建以来,该市1920多个工程经网上招投标,没有收到一例投诉,取得了评审时间短、评标质量高、投诉争议少、行政成本降等明显成效。去年9月17日,全省工程建设招投标电子化工作现场会在绵阳召开,绵阳市实施电子化招投标的做法受到肯定。
与此同时,该市对涉及工程建设项目的计划、立项、核准、征地搬迁、招投标过程、施工管理、变更设计、质量监理、竣工验收等九项主要内容,通过网络等媒体向社会公开。纪检、监察、检察、审计、财政、建设等部门提前介入,先后派出500多人次的检查组、9万多人次的质监员和657个审计组,全程监管灾后重建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做到工程资金到哪里,监管审计就跟踪到哪里。去年10月,全国100多个城市集中来绵阳考察,学习借鉴“九公开”、电子化招投标等经验。
惩防并重确保重建资金安全
在灾后重建中,如何确保重建资金安全?绵阳市市长曾万明说:“灾后重建资金在绵阳是一根高压线,谁敢谋私,将严惩不贷。”
绵阳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灾后工程案件查处领导小组,市县纪检监察与公安、检察、法院、审计等部门形成协调办案机制,一批涉灾违纪违法一般党员干部受到查处。纪检监察和100多个单位公开热线电话,各级“一把手”带队值守。设立1512个信访举报点,组织17次暗访寻查,群众反映的问题办结率达到98.86%。在去年初集中查获的“3·3”专案中,60多名评标专家和有关人员、30多家投标企业、10多家代理公司分别受到查办处罚,26家企业处以市场禁入。
阳光重建,给绵阳灾区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何玉文 李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