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十一五”我国消费品市场在平稳运行中加快发展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scstaffing.com   2011年03月03日   来源:统计局网站

消费品市场在平稳运行中加快发展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五

    “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等政策措施,对保持消费品市场稳定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升级换代商品引领市场销售潮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态势。流通领域改革与发展速度加快,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流通体系稳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在提高市场运行效率、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规模进一步扩大,城乡市场共同繁荣

    “十一五”期间,我国消费品市场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6年的7.9万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7万亿元,增长98.3%,年均增长18.1%,消费品市场步入了快速发展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期间之一。“六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七五”期间增长14%,“八五”期间增长23.3%,“九五”期间增长10.6%,“十五”期间增长11.8%。与“九五”和“十五”期间相比,“十一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分别加快了7.5和6.3个百分点,表明消费品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近几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尤其是随着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增强了农民购买能力,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明显加快,呈现出城乡市场同步增长,共同繁荣的可喜局面。2010年,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3.6万亿元,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1万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3倍和1.1倍,年均增速分别达18.4%和16.5%。

    二、促消费政策措施成效显著,市场调控能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尤其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大范围、强力度出台了扩大消费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充分抓住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的有利时机,以耐用消费品为切入点,实施了家电、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等直接促进消费的政策,挖掘消费潜力,促进了城乡消费持续较快增长。家电、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是运用财政补贴手段刺激消费的一个创举,不仅扩大了即期消费,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还带动了家电、汽车流通服务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促进了循环经济发展。

    (一)实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带动了农村消费。家电、汽车下乡等优惠政策促进了农民对这些商品的消费需求,增加了相关商品的消费量。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0年底,家电下乡达1.14亿台,销售额达2418亿元;全国汽车、摩托车下乡共补贴车辆1792万辆,拉动消费突破2600亿元。事实证明,家电下乡既是一项重要的惠农政策,也是扩大农村消费、拉动国内需求的重要举措。家电等商品下乡政策在短时间内,已使很多农户从中受益;同时,这些家电等商品的销售也对活跃农村消费品市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真正实现了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政府得民心、经济得增长的效果。

    (二)大力实施汽车、家电等以旧换新政策,拉动了城市消费。截至2010年底,家电以旧换新累计共销售3322万台,汽车以旧换新共淘汰老旧汽车、黄标车47.4万辆,拉动新车消费518亿元。鼓励家电、汽车等以旧换新,促进了营销、物流、售后服务等销售网络的发展,加快了更新换代速度和相关行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居民消费。

    (三)市场调控能力明显增强。针对这一期间国内自然灾害频发、国际市场波动对国内影响明显加大的新形势,国家和有关部门紧紧围绕保障市场平稳运行这一目标,不断完善市场监测和调控体系,市场调控和应急保供能力不断提高。商务部门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及时建立健全市场运行监测调控体系,联系监测样本企业近3万家,监测范围涵盖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和重要应急商品品种;肉糖等重要商品储备体系不断健全,蔬菜临时储备制度初步建立,地方政府储备制度逐步完善;跨区调运工作进一步机制化,进出口调剂更加及时。市场监测和调控能力不断增强,为抑制通胀、保障市场平稳运行奠定了基础。

    三、消费热点频现,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率提高

    5年来,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的优化升级,由量向质转变,由温饱向享受转变,由吃、穿向住、行方面发展。住房、医疗、旅游、教育以及享受型的汽车、家电、家居建材、电子产品等消费热点频现,成为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消费扩张最快的一些新兴领域主要集中在:以私人汽车为代表的交通消费;以移动通讯和信息为代表的通讯信息消费;与住房相关的商品消费;以教育、旅游为代表的精神文化消费。

    2006-2010年,全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主要商品零售额中,年均增速最快的是汽车类(39%)、建筑及装潢材料类(37.9%)、家电和音像器材类(20.3%)、通讯器材类(15.9%)和金银珠宝类(38.1%)。2010年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贡献率最高的商品主要集中在汽车类(32.3%)、石油及制品类(19.9%)和食品饮料烟酒类(10.8%)。一些新型高科技产品、消费比重不大的升级消费品,已逐渐成为市场新宠。如家电和音像器材、金银珠宝、通讯器材等对市场销售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6%、3%和1.1%。

    餐饮消费持续成为消费品市场的一大亮点。近几年来,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创新,居民外出就餐、亲友团聚的次数增加。加之社会上各种类型的公务、商务活动频繁,国内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直接拉动了餐饮市场的商品销售。餐饮业零售额一路走高,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格局,呈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销售局面。2010年,全国餐饮收入达1.8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6.1%,对消费品市场起到了较大的拉动作用。

    四、农村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城市商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在农村,“十一五”期间,国家大力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城区配送中心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正在逐步形成,不仅大大改善了农村的流通基础设施,而且明显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0年底,已累计建设和改造52万个农村超市、2667个配送中心,农村超市覆盖全国80%的乡镇和65%的行政村,年销售额近3000亿元。

    为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市场现代化水平,2006年以来,国家大力实施了“双百市场”工程,重点改造升级大型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流通企业的冷链、结算、信息、监控、质量安全可追溯、废弃物处理等公益性设施。截至2010年6月底,累计改造740个农产品市场,覆盖了56%的地级市,交易额占全国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总额的37%。

    大力推动了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在17个省区市开展“农超对接”试点。截至2010年底,全国累计支持740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和升级改造,覆盖56%的地级市;支持2000多家零售企业与1.1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超对接”。通过“农超对接”,农民销售的农产品价格平均提高约15%,超市售价下降15%,农民、消费者、企业三方均受益。

    在城市,国家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了“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的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全国已建立全国商业示范社区143个,省级商业示范社区600多个,覆盖80多个大中城市,大大提高了商贸服务业的便民利民程度。开展早餐工程试点,在23个省市建成86个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建成1.8万个标准化早餐网点。在19个省市升级改造960家菜市场,新增营业面积20万平米,当地居民满意度超过90%。

    五、多元化市场竞争格局基本形成

    5年来,我国商品流通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基本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商品流通网络,各类商品市场空前发展,成为商品流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彻底改变了过去商业经营模式比较单一的状况,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少环节、开放式的竞争发展新格局。

    (一)各种业态竞相发展。“十一五”期间,在传统百货零售业稳步发展的同时,作为现代流通手段之一的连锁经营成为商业企业采用的主要经营组织方式,连锁企业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多种业态经营的企业大量增加,超级市场、便民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无店铺销售等发展迅速。连锁零售企业和餐饮企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2006年的10.5%提高到2009年的12.6%。营销手段的多样化,经营业态的日益完善,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消费者购物更加方便、快捷。

    (二)商品交易方式日趋多样化。近几年,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得到较快发展,为繁荣市场、扩大就业、方便居民和促进流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实施商业网点规划,促进了商业网点的合理布局,加快了社区商业、家政、早餐等生活服务业的发展,城市居民消费便利化程度大幅提升。以信息化带动流通现代化,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动了网络购物快速发展。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统计,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已达4.5万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企业间(B2B)交易额达到3.8万亿元,网上零售交易额达到5131亿元。另外,国内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已达25000家,网络团购企业数量达1880家。现代流通体系的快速发展,在降低流通成本、扩大消费、引导生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商品交易市场不断发展。5年来,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加快,已经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覆盖面广,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大型批发市场与中小型零售市场相结合的市场体系。截至2009年底,全国现有年成交额亿元以上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场4687个,比2005年末增加了1364个,2009年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实现成交额30021亿元,比2005年增长93%,年均增长17.9%。商品交易市场已成为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重要集散地和价格信息发源地,在活跃商品流通、方便居民生活、扩大城乡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流通领域进入全面开放阶段。随着开放领域由零售业向采购中心、物流配送、分销体系等多方位演进,开放范围由少数类别逐步实现全面开放,大量外资企业开始进入流通领域。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几年已有50多家国际大型零售企业在中国开设分店,外商零售企业开设的门店数量达1.5万多个,营业面积近1400万平方米,占全部连锁零售企业的比重分别为8.7%和13.7%。外资流通企业的进入,不仅为中国流通业的改革提供了资本支撑,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商业业态,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极大地丰富了市场上的商品品种,满足了居民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在对内对外开放中,众多民营资本也广泛进入流通领域,为流通业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2010年限额以上零售企业销售总额中,内资企业占87.2%,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4.4%,外商投资企业占8.4%。

    “十一五”期间,国内消费品市场在平稳运行中之所以能够保持快速增长,一是得益于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为国内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进一步加快,购买力大大增强,对消费的支撑力增强;三是国家实施了扩大内需,鼓励消费,优化消费环境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释放消费潜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国内市场的加速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推动力;四是充足的商品供应保证了居民多样性的消费需求,商品价格的稳定与质量的提高,为消费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氛围。

 
 
 相关链接
· 统计局: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2.2%
· 统计局发布部分重点企业工业品出厂价格变动情况
· 统计局发布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
· 统计局将于每月18日发布上月房地产价格统计信息
· 统计局就《住宅销售价格统计调查方案》答记者问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