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上半年的演出季已基本排满!”11月4日,拿着《大美四川》的演出安排表,四川歌舞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斌难掩喜悦之情。10月26日,省歌请来全国演出商现场观看 《大美四川》,实现现场采购,使这部仅上演半个月的剧目,就已将档期排至明年7月。
如果时间退回到两年前,寄几张演出光碟出去,坐等演出商上门,应该是这部剧走出去的“路径”。可现在,历经文化体制改革洗礼的省歌必须直面市场。
10年来,何止一个省歌。从“不是试点的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到大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勾勒巴蜀大地的“文”脉——从改革破题到蔚然成势,四川文化这只高飞的“凤凰”,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成为其两翼,文化体制改革则是决定方向和高度的“凤头”。
建设文化强省,四川构想在先;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四川奋勇争先
党的十六大提出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任务。
改革的鼓点,在四川铿锵有力。党的十六大召开一个月后,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 《关于加快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体制改革,完善运行机制”,“壮大文化产业”。
省委、省政府思路清晰——早改早主动。
2003年6月,四川新华发行集团被确立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企业集团。省委、省政府旋即下发通知,将全省新华书店国有资产授权集团公司经营管理,扫清体制性障碍。从改变国企职工身份,到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改革的结果,一个以前主要靠财政养活的事业单位,变成全省利税大户。
破题从有形的手开始发力,束缚手脚的旧体制走向瓦解。
2003年,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以全员竞聘上岗为突破口,率先在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全面推进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27场竞聘陈述答辩会、8场选聘陈述会,打破了全省宣传文化系统“铁饭碗”的局面。不破不立,以崭新面孔出现的川报集团核心竞争力日益增强,总资产由几亿元跃升至几十亿元。
2004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赴川考察,期望四川“在西部文化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李长春离川当天,省委召开常委会,重要议题之一是文化体制改革。两个月后,四川省《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出台。
这一年,四川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综合改革 “不是试点的综合改革试点省份”。此后的一年间,10余个指导性文件相继发布。
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重塑微观主体——四川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进入更高层面。
2007年5月30日,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是目前全国出版发行业唯一的一家境外上市主板公司。仅过了3年,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与四川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协议,以12.55亿元与出版集团15家全资子公司进行资源整合。这是中国出版发行业首例以股权整合方式完成的出版发行资源整合。
文轩出版传媒成为四川文化体制改革的生动注脚:谁离老体制远一点,离新体制近一点,谁的发展就快。
改革向纵深推进:2009年12月28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列出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
同月,一记改革重拳,直指国有文艺院团改革。2009年12月,省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 《四川歌舞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组建方案》。2010年7月8日,四川歌舞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成立。通过合并重组,全省国有文艺院团由2002年以前的103个调整为67个,调整幅度达35%。截至日前,全省67家文艺院团已全部以转企改制、合并、撤销等方式制定了新的改革方案,13家已完成改革。
改革是手段,发展是目的。文化体制改革再考大集团的龙头效应,“高效化”成为重要考量。四川电视台和四川人民广播电台两台合并,实现了广播与电视、频率与频道资源的对接融合。康巴卫视并入四川广播电视台,实现了节目资源共享、体现了集约优势、提高了运行效率。
2010年7月,峨影集团牵手太平洋院线,优势资源的组合意在实现电影创作、生产、销售的一条龙。市场主体,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进程中诞生、发展:四川党建期刊集团所属13家非时政类报刊社完成转企改制;成立四川期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了省级非时政类期刊的集团化整合、股份化运作,并将整合路径向市州期刊资源延展。
改革,让四川文化生产力以裂变的方式释放能量;改革,重塑市场主体,资源点化成资本
从等“输血”到自我“造血”,越来越多的四川实践给出这样一个答案:文化体制改革重塑了市场主体,使产业发展成为文化建设亮点。
一纸文件打破电影发行垄断权的四川太平洋电影院线有限公司,走出一条滚雪球般的扩张之路——截至2011年6月,院线旗下已有影院51家、银幕291张。与此同时,13家电影公司已完成转企改制,省级和市州共8家电影院完成转企改制。
理念一变,气象万千。
“看杂技到朝阳。”让朝阳剧场火红京城的,是四川德阳杂技团。这个曾经只在乡间行走的“草台班子”,如今已走向世界,构建起四川品牌的 “杂技王国”。2010年,德阳杂技团又“杀”回四川,与成都市川剧院共同出资成立公司,借助百年川剧“窝子”悦来茶馆市场化运作川剧旅游剧《川剧秀——变脸传奇》。
体制改革打破坚冰,产业龙头初步形成。
推动文化资源优化整合,四川文化体制改革“规模化”战略路径清晰:抓产业链条的聚合,做强文化产业集团;抓重大项目的整合,打造文化产业集群;抓文化业态的融合,拓展文化产业空间。
文化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得益于文化体制改革带来的全新思维。
地震灾后文化重建中,以打破旧体制束缚的魄力进行产业重建,文化产业从重建到发展振兴,成为四川向世界交出的灾区重建答卷中的精彩一笔。
千佛崖是四川规模最大的石窟群,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然而,由于靠近108国道,多年来,噪声、灰尘、震动以及自然的因素,不仅影响文物保护,同时阻碍文物发挥应有的价值。在灾后重建刚开始时,广元市就决定将千佛崖景区建设纳入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投资近4亿元,将千佛崖景区打造成以石刻造像景观为核心,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
放眼全省,这样的“大手笔”比比皆是。牵手江苏援建方,绵竹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联姻”。绵竹年画村产业形态逐步形成。地震前,绵竹从事年画产业的人员200余人,年产3万幅;如今,绵竹市共有年画生产企业40多家,从业人员2000多人,年产值近2000万元。在全省灾后重建实施的62个文化产业项目中,上亿元的文化产业园项目超半数,包括三星堆文化产业园、江油李白文化产业园等。
今年开年之初,省文化厅与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在成都举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未来5年内,工行省分行将提供100亿元以上融资支持,支持省文化厅扶持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文化企业,全力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全面提升四川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都江堰青城山天下幽迎宾大道文化广场项目是首个受益项目,2亿元融资支持助推这一项目。
“十一五”期间四川文化产业增加值从116亿元增长到521亿元,位列全国第八。图书发行、都市类报业始终保持全国同行业前5强的位置;四川新华发行集团连续两次被评为“中国文化企业30强”,综合实力位列全国同行业第一;四川省电影公司综合实力居全国省级电影公司第一;全省电影票房总收入2010年达到6.2亿元,居全国第6;成都数字娱乐产业进入全国综合排名前3位。
从创新理念到典型引路,从市场体系构建到市场主体培育,从重点文化项目投入到文化产业满园春色——小面积的改革“试验田”步步推广,成为大面积的“丰收田”。
改养“人头”为养“事业”、养“项目”,实现城乡文化均衡一体发展,保障百姓基本文化权益
在8月31日结束的第三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中,四川“高分”亮相,全省203个文化馆,数量全国第一,32个国家一级馆比上一次评估增加78%,上等级馆总数146个,增加85%。全国文化建设者的目光投向四川:“免费时代”文化阵地如何实现百姓基本文化权益?
答案是创新机制、转变“养”事业与“管”文化的投入与管理方式。
“四川建立了一整套‘管理——投入——供给’的创新机制,让文化事业投入效益最大化,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了社会发展的文化福利。”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说。
省委、省政府将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省、市(州)财政总体预算,纳入省委、省政府的督查目标。
四川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相结合,日常财政拨款与项目资助相结合,改养“人头”为养“事业”、养“项目”。
被“包办”的惠民演出不再是指令性安排,“采购”成为送戏下乡的新名词。2007年,成都市有关部门开出“采购单”,面向全市文艺院团发出 “竞标公告”:谁的节目通过专家组评审,谁就获得政府采购,由政府采取每场补贴的方式把演出送到村民面前。这一年,如此“竞标”的惠民演出方式在全省铺开,除了国有院团,民营文化单位也被纳入“择标”序列。
泸县97支民营农民演出队抱团,成立全国首家“农民演艺中心”。他们以“泸县农民演艺网”为载体推出服务百姓的 “文化菜单”,老百姓要看什么节目,拿着菜单“点”。泸县趁势于2010年3月推出 “112农村文化演出服务工程”,优秀节目由政府买单,每年在全县每个村演出两场。
“百姓看什么,我们演什么。”如此“管”文化的投入方式,使公共文化服务更加贴近百姓生活。
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繁荣的文化事业,让人如沐春风。
在成都市双流县永兴镇,“出门看书、上网”已成为百姓的口头禅。成都市从2009年起打造的 “15分钟文化圈”,以综合文化站为圆点、15分钟为半径——百姓出门15分钟行程内就能参加文化活动。在全省,城乡文化均衡一体发展的背景下,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逐步形成 “城市——区 (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文化圈层,城市有“15分钟文化圈”,农村就有“10里文化圈”。
2011年11月4日,广安市邻水县观音桥镇快乐村“农家书屋”又收到一批新书,管理员贾建华将其摆在显著位置。“进入冬季,如何料理小麦,可以从这些书里找到答案。”贾建华说。一旁的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发行部负责人石永革露出笑容,“如果不是改革实现业务整合,这些书可能要晚几个月才能到达农家书屋。”
2011年,四川省文化厅、财政厅制定出台 《四川省关于推进全省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建立了协调联动制度、公示制度、经费保障制度、组织管理制度、群众监督制度等五大保障体系,明确乡镇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由县财政部门、文化部门据实安排。
看书、看电视、上网、唱歌跳舞,村里人的幸福生活烙上了文化的印记——全省151443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全面覆盖;22300个农家书屋落户小村庄,实现50%的覆盖率;全省建成426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实现率达到100%;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县级支中心117个,“县县有文化资源共享中心”的实现率达到65%。(记者 张珏娟 张立东 张良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