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是第十九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1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防沙治沙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举行纪念第十九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宣传活动。记者了解到,新疆始终把发展沙产业作为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点,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项目带动等措施,引导和培育龙头企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促进了沙产业蓬勃发展。
据介绍,新疆是我国沙化土地面积最大、风沙危害最严重的省区。全疆现有沙化土地面积74.6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44.84%,占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的43.13%。目前,新疆沙化土地仍以每年82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目前,自治区已初步形成以灌草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沙漠旅游等为重点的沙区特色产业,开发出饲料、药品、保健品、化妆品、食品、饮料、果品等一大批沙产业产品,并带动了种植、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据了解,目前新疆沙区特色林果种植面积1430万亩,年产量356万吨,总产值121亿元;肉苁蓉、沙棘等沙生经济植物种植面积109万亩,年产量12万吨,年产值5.4亿元;沙产业深加工企业93家,年加工能力118万吨,年产值34.5亿元。
和田地区充分利用广大沙区丰富的光热水土资源,把防沙治沙生态建设与发展沙产业有机结合。目前,全地区人工红柳面积达32.9万亩,接种肉丛蓉30.6万亩,年产肉丛蓉产品850吨。民丰县若克雅乡博斯坦村和于田县奥依托合拉克乡兰干吾斯塘村部分农户红柳肉丛蓉年收入高达15000元以上,是远近闻名的“红柳大芸致富村”。2011年,和田县引进内地两家大型建材企业,生产以沙为原料的轻质砖、空心砖、保温等新型墙体材料及配套附属设施,预计年产沙砖40万立方米,年产值可达7340万元。
新疆林业厅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彭小明说,沙产业的蓬勃发展,使沙害变为沙利,直接支持了优势资源转换、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社会各界和农民主动参与治沙的积极性逐年提高,大大推进了防沙治沙生态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