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青海省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凸显“三重效益”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scstaffing.com   2013年09月16日 09时38分   来源:青海省人民政府网站

    按照“生态立省”战略的部署,青海省坚持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由点到面、层层推进、滚动发展,并与区域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水源地保护等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了综合治理效果,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加剧的态势,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青海省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结合部和过渡带,地形破碎,沟壑纵横,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干旱缺水的省情特点,加之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原本就植被稀疏、自然条件严酷的广大山区土壤侵蚀剧烈,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制约着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据第一次水土保持普查,全省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达32.45万平方公里,占境内国土总面积的45%。面对水土流失严峻的现状,青海省加快了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代表的水土资源的保护和治理步伐。

    坚持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是青海省水土保持工作多年以来积累的成功经验。如今互助西山沟、大通胡基沟、湟中毛尔茨沟等干旱山区小流域治理,呈现出“山顶戴帽子、山腰围带子、沟底穿靴子”的立体生态模式格局;民和川口镇南山、同仁南当山、塔尔寺周边小流域治理,构筑出乔權草结合、沟坡梁兼治、山水路并重的城镇周边新环境。据悉,截止2012年底,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794.07平方公里,其中坡改梯241.70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260.12万亩、种草345.97万亩,生态修复1.47万平方公里,综合治理小流域329条,建设淤地坝665座,建设各类水土保持工程近8万余项,建成集雨利用水窖14.48万眼。

    小流域治理在恢复生态环境的同时,在解决群众饮水困难、交通出行、防洪减灾、改善灌溉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效提高了项目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三重效益,已成为青海省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的一大亮点。据对大通、湟源等县大示范区建设的监测分析表明:项目区内的土地利用率由50%以下提高到了70%以上,水平梯田由治理前占耕地面积的25%增加到了50%以上,林草覆盖率由10%增加到了30%以上,60%以上的人畜饮水困难得以解决。(作者:马生录罗连军)

    抓好抓实小流域综合治理

    青海省作为“中华水塔”,是全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由于受特殊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青海省水土流失量大面广、类型复杂、治理难度高,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一半,成为制约青海省推进“三区战略”实现“两新目标”不容忽视的因素。

    多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多种措施并举,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经过全省上下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以小流域治理为代表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实施“生态立省”战略以来,全省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不仅改善了农牧业生产条件和群众生活,还促进了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对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实践表明,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不仅符合水土流失的规律,而且符合农牧区生产力发展要求。

    全省各地要坚持以省委省政府确立的“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战略部署为统领,进一步转变工作思路,完善防治措施,坚定不移地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从注重保水保土转变到与种植结构调整、产业开发相结合,形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源和水环境保护、农业集约化生产、人居环境改善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一定要深刻认识当前青海省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制定措施,将小流域综合治理这项促发展、惠民生、保生态工作抓好抓实。

 
 
 相关链接
· 青海:城镇安居工程建设5年来直接投资近190亿元
· 青海煤矿安监局在海北地区开展煤矿安全大检查
· 青海:医疗帮扶队为农牧民带去优质医疗服务
· 青海首次召开以循环农牧业发展为主题的观摩会
· 青海优化发展环境推动中小微企业走上发展新阶段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