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气象部门推动科技创新一周年回眸:倾听科技脉动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scstaffing.com   2013年12月27日 08时45分   来源:气象局网站

倾听科技的脉动
——气象部门推动科技创新工作一周年回眸
    

    时间的指针翩跹舞动在2013年岁末。回首这一年,气象部门积极贯彻党的十八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精神,大力推动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使得科技对于气象业务的支撑能力有效增强。

    这份摆在党和国家、老百姓面前的成绩单上,写满了气象部门锐意进取、果敢创新的激情与梦想。从四项研究计划的修订发布到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合作暖流的涌动,从“风云三号”03星荣耀寰宇到我国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领先世界水平,每一项工作扎实稳步的推进,都可以看作是这份成绩单上精彩的注脚。

    2013年,我们真实地触摸到科技的脉搏。听!那跳动的声音,正在铿锵有力地激荡着。

    瞄准:关键领域的突破

    2013年,是一个寻梦、筑梦与圆梦的重要年份。实现中国气象梦,需要科技创新注入强大的活力与生命力来驱动。

    新年伊始,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科技创新是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四个能力’、增强气象综合实力的重要基础,是实现气象事业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一年来,气象部门瞄准关键领域,突出核心任务,实施科研专项;集中科技资源,优化组织措施,强化集中攻关,着力在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我们不会忘记那些刻在时间坐标上颇具分量的节点——

    凝聚了气象部门内外800多人次专家智慧,经过十几次讨论和数易其稿,被气象科技工作者喻为“科学灯塔”的四项研究计划(2013-2020年)在历时一年后完成修订,并于2月18日和4月1日先后发布。天气、气候、应用气象和综合气象观测等研究领域的战略重点和目标清晰可见。在这座长明灯塔的指引下,攀登科学高峰的人们更加自信。依据该计划,围绕关键领域和重要方向,气象部门突出数值模式发展、资料再分析与综合应用、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业务平台等核心工作重点,通过组织实施若干重大气象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通过任务引导海内外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瓶颈,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作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对我国灾害性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独特的影响。认识其机理及影响过程,改进数值模式中的物理表述,从而提高我国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一直是科学家们立志探索的目标。5月11日,14位专家对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实施方案及其第一阶段行业专项重大项目实施方案进行论证。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司长罗云峰表示:“不开展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无从认识青藏高原影响东亚灾害性天气和极端气候事件机理,无法发展我国的天气气候数值模式和预测方法,将严重制约我国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及气候变化应对能力的提高。解决青藏高原天气气候影响这个国际性科学难题,必须依靠我们自己。” 7月29日,中国气象局联合国家基金委、中国科学院成立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小组、实施组和项目办公室,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任领导小组组长。

    12月5日,在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综合观测类重点项目阶段进展检查和交流会上,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曹晓钟以综合气象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的身份出席。首席科学家制度的落实,正是此次项目会议的一个亮点。“推行首席科学家责任制,是实现气象科技工作管、办、督分离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是落实‘问题从业务中来、成果到业务中去’理念的深度探索。两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是切实有效的。”罗云峰说。强化首席科学家及专家组职责,是气象部门着力提高核心科技研发任务落实的执行力和组织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据罗云峰介绍,今年以来,气象部门围绕四项研究计划,组织申报2014年度行业专项82项,其中核心关键业务领域的项目数达到96.3%,包括青藏高原试验行业专项重大项目1项;围绕核心业务技术难题,在雾和霾数值预报、为农服务、雷电灾害机理与预警、海洋气象自动观测等方面获批立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12项。

    聚焦:科技成果的转化

    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成果的出炉,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将成果转化到业务中,服务国家、社会和老百姓的需要,才是气象部门的终极追求。

    据罗云峰介绍:“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强调要形成可用、有用的科技成果,同时更要在成果转化的具体过程上加强探索。我们不断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立项和管理机制,针对应用研究项目,坚持研发目标与成果转化应用目标的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和同步验收;推动重要业务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发挥中试基地在配置科技资源、引导行业力量等方面的作用,将科技资源和科研成果有效引导到业务中来;推行科技工作法人责任制,强化各单位在任务把关、项目组织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管理职责,强化业务单位在成果应用测试及应用效果评价方面的作用。”

    从效果来看,今年结题验收的行业专项有79%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在气象科技事业这棵参天大树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的脉络——

    甘肃“中国西北干旱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减灾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充分发挥8个专业气象研究所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联合创新,强化专业所在区域精细化模式发展和环境气象支撑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建设。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增强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创新能力建设,规范运行管理,充分发挥高水平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作用。上海“台风数值预报重点实验室”聘请国际知名专家参加学术委员会,指导解决数值预报技术难题;广东“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成立粤港澳三方技术合作委员会,加强数值预报模式研发;黑龙江推进建立现代天气开放实验室。

    完成为时两年的省级气象科研所特色领域发展改革试点工作。江苏省精心打造分工明确的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以江苏区域中尺度精细数值预报系统为核心、以“交通气象”“雷达气象和强天气监测预警”为特色研究领域的“一体两翼”省所发展战略。

    在今年年底召开的全国气象科技和人才工作会议上,中国气象局对今后一个时期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任务进行部署。宇如聪着重强调:“要切实落实好工作,打破藩篱。”为了摒除“重研究、轻转化”的弊端,气象部门不断深化科技机制体制改革,着力提高支撑核心业务的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评价激励机制,围绕关键性业务领域搭建一批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平台),力争在数值预报等核心业务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实现新突破。

    与此同时,一年来,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体制也逐渐完善。成果业务准入制度,使得成果转化应用中试和评估结果成为业务准入和具有明确业务应用目标项目结题验收的重要依据;成果用户组的建立,则加强了项目成果应用后的效益评估;成果应用培训工作,则有效发挥出其推广的作用。

    合作:整体合力的迸发

    众擎易举、独木难支。为了更好地推进科技创新工作,一年来,气象部门凝聚优势力量,通过打造能够支撑引领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科研机构,强化凸显技术创新与应用主体地位的业务单位的作用等举措,打造更为广泛、更为坚固并具有活力的科技创新链。

    11月7日,《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科研机构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印发,强调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要集中解决气象业务发展中关键核心共性科技问题,实现从“数量”考核到“质量”考核的转变,从“专家”评估到增加业务单位“用户”考核的综合评估转变。

    据记者了解,今年以来,气象部门一直在大力推进区域科技合作和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研业务紧密结合,推动建立科研业务单位之间的科技定常合作交流机制,七个区域中心在科技方面分别建立区域各省间的科技合作机制,在区域数值模式等共性关键科技任务联合攻关、科研基础条件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进展。

    这一年,中国气象局更加务实地推进局校合作。12月17日,中国气象局与清华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气象现代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学科发展、科技产业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和以往相比,此次合作在内容设置上更为务实、更有针对性。在开发合作上,今年中国气象局还推进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建气候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上海市气象局推进与同济大学联合建设重点实验室等。

    此外,气象部门还进一步强化与中国科学院以及农业、水利、交通、旅游等相关部门的科技合作,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探索跨行业合作机制,努力提升联合攻关水平和成果应用能力,使得气象部门的合作更为开放,层次更为广泛。

 
 
 相关链接
· 气象局:全国气象部门首轮援疆工作成绩斐然
· 气象部门专题组织生活会聚焦反“四风”求实效
· 气象部门计划每年遴选20名左右35岁以下青年英才
· 气象部门传达学习党组中心组专题学习会议精神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