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营造林面积连续4年超亿亩,5年完成造林4.8亿多亩;营造林面积核实率、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保存率稳步增长,林种结构得到优化,林分质量明显提高。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司长魏殿生11月22日在全国营造林处长座谈会上说,“十五”期间,我国营造林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实现了量的跨越质的飞跃,为我国生态状况由“治理小于破坏”进入“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作出了重大贡献。
进入新世纪,国家林业局在指导思想上、布局和建设重点、组织形式、投资形式、发展空间和机制上对营造林事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调整,有力地推进了森林培育工作的快速发展。
营造林发展势头迅猛,生态建设规模空前。从2002年开始,我国连续4年造林超亿亩。“十五”期间全国完成造林4.8亿多亩,比“九五”期间增加近1.2亿亩,增幅33%;新封山育林面积2.1亿多亩;人工林、未成林造林地、中幼林面积5年分别增加2.4亿亩、420万亩和7500万亩,后备资源递增趋势明显。
六大工程稳步推进,建设成效全面显现。天保工程累计完成荒山造林近6500万亩,封山育林超过1.3亿亩,每年管护天然林13.5亿亩。最新监测表明,5年来,我国天然林面积净增6435万亩,蓄积量净增3.99亿立方米,天然林得到恢复发展;退耕还林已完成造林3.44亿亩,长江含沙量出现全线下降的趋势,黄河流域每年的土壤流失量已由16亿吨下降到13亿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累计造林近3300万亩,北京周边土地沙化由每年扩展3436平方公里逆转为每年缩减1283平方公里。“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已累计完成超过6000万亩的建设任务,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11万平方公里,工程区20%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4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农田林网控制面积由4.65亿亩增加到5.1亿亩,控制率由67%提高到了74%。在速生丰产林工程带动下,全国累计营造和改培速丰林5552万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木材需求对资源保护的压力。
营造林质量管理体系初步建立,林业建设质量明显提升。营造林质量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初步实现了营造林全过程质量管理。近年来,我国营造林面积核实率、合格率和保存率稳步增长;林分质量明显提高,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增加6.7立方米,林木株数增加了72株。林种结构得到优化,树种单一的情况得到扭转,针阔混交林比例增加了3个百分点,防护林和特用林提高了21%。
营造林所有制形式趋向多元化,非公有制林业异军突起。国家加大了对林业的投入,5年中仅中央对林业的投资额相当于1949—1999年50年间投资总额的8倍多,其中约80%用于了营造林工作。各种社会资本向林业领域流动,基本上形成了多元化投资格局。据统计,新造林地的非公有制比例超过40%,每年参与造林和经营管护的专兼职劳动力达4500万人。
经济林等商品林基地发展迅速。我国林业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林总面积达3.86亿亩;花卉生产连续4年年均面积增速38.5%;竹林面积超过7200万亩,比“九五”末增长15%。
全民义务植树和部门绿化深入开展。5年中,共有27.5亿人次参加了义务植树,累计植树120.4亿株,新增义务植树基地6万多个。铁道、交通、水利、城建等部门和各社会团体,及武警、解放军等发挥自身优势,部门绿化不断掀起新高潮。
林木种苗基地建设不断加强,种苗质量稳步提高。“十五”期间全国已建立采种基地500多处,可采种面积达100多万公顷,良种基地900多处,总面积近20万公顷;年生产种子约2600万公斤。每年育苗20万—30万公顷,生产合格苗木300多亿株。选育优良家系和无性系1800多个,引进树种200多个。林木种苗质量明显提高,种子合格率达到80%,苗木合格率稳定在85%左右,造林良种使用率达43%。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取得长足进展。5年来,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逐步实现从治标向治本转变,预防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目前,全国已初步建成各级防治检疫站2946个,标准站1559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1000个、国家级无检疫对象苗圃469个。全面启动了松材线虫病等6个国家级主要病虫害治理工程,工程覆盖28省(区、市)和3个森工集团的1827个县,累计治理面积1.4亿亩次。全国主要森林病虫害成灾率由1999年的7‰下降到2004年的5‰。
营造林工作不断创新,生态建设领域得到拓展。近年来,启动实施了珍稀用材树种培育项目、重点公益林中幼林抚育项目。成立国家林业局碳汇管理办公室,积极推进林业碳汇工作。把生产生物质能源作为林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纳入议事日程,成立了林木生物质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重新规划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积极发展城市森林,促进城市林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