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记者姚润丰)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批试点县,农业部在四川省仪陇县通过近半年的大力度试点探索,初步构建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的新机制: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党委政府发动,以直接涉及农民生产生活的项目调动,广大农民群众能动性被有效激发出来,变“输血”式单项扶持为“造血”式互动帮扶。从2005年9月农业部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开始整合资源,至今已在仪陇县规划了科技入户工程、生态家园、獭兔、生猪生产等一批产业发展项目,并已到位资金1000多万元,通过这些举措,从根本上提升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家园建设促进生产生活生态良性循环
仪陇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是一个以种养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大县。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经济比较落后。198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对中国革命作出过特殊贡献的老革命根据地贫困县。不仅农民饮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突出,而且相当部分农民群众生活贫困,房舍简陋,人猪混居等脏乱差现象普遍。
但记者日前在采访中却看到了另外一幅景象:为了能过一个舒适的春节,大多数农民早已自己挖好了土坑,等着技术人员来施工建设沼气池。据了解,为推进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建设,农业部2005年9月中旬在仪陇启动实施了生态家园富民行动,为每个建池农户提供1000元资金补贴。到2006年1月10日,全县25个乡镇94个项目村建成8500口沼气池,到今年春节有1万户农民告别烟熏火燎。
“以前说起咱农村脏得像猪圈,主要是厕所、猪圈、粪坑‘三合一’,厨房前后、屋里屋外到处堆满了烧火用的秸秆和稻草,可自打建了沼气池,就再也见不到那样子了。”果山乡梅子垭村村民程兴富一边对记者说,一边将不锈钢沼气灶开关轻轻一扭,一股淡蓝色的火苗蹿了起来。
由于农业部领导在仪陇调研时要求“封门开圈”,把厨房与猪舍分隔开来,当地的沼气池建设都是与改厨、改圈和改厕相结合进行的,有些村还进一步联动了改院、改水、改田、改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记者看到,程兴富家院外水泥村路干净整洁,屋里屋外收拾得井井有条,卫生间、猪圈没有了异味,沼气用来照明、做饭,方便、清洁又节约。
沼气给程兴富家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这些。他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节能节支账:以前靠砍树挖草当柴烧,山上的植被逐年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用沼气做饭不用上山砍柴还省煤,每年节省烧煤钱1000多元,把节省下来的秸秆、稻草卖给养牛场又能赚300多元,用沼液、沼渣为果树追肥,少喷药还能卖出好价钱。
三大产业搭建经济持续发展平台
记者在仪陇采访时,正赶上“哈哥兔业”公司竣工投产。这个龙头企业是由农业部帮助联系进驻仪陇的第一家獭兔加工企业。公司负责人荣新富兴奋地说,项目总投入4500万元,计划2006年加工獭兔300万只,创利税3000万元,仪陇县群众养的獭兔从此将不愁销路,这个项目可以每年为每个农民增收近300元。
“哈哥兔业”顺利落户仪陇是一个有代表性的缩影。农业部在推进仪陇新农村建设试点过程中,根据农业大县、畜牧大县经济外向依存度低的特点,加大对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着力推进当地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帮其“造血”。农业部领导亲自帮助该县招商引资,在产业化项目布局上,选准了3个覆盖面大、带动力强的产业:
稳定生猪,做强兔业。在切实稳定“人平一头猪”的养殖规模基础上,加强品种改良、改进人猪混居的饲喂方式、发展生猪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完善獭兔产业发展规划,加强种兔改良、技术培训和疫病防治,大力促进獭兔养殖和加工产业化发展。
稳定粮食,做强米业。在稳定玉米、红苕等旱粮生产,支撑畜牧业发展的同时,做强做大稻米产业。同时改造中低产田,不断培肥地力,大力推广稻田养鸭、稻田养鱼等生态农业生产模式,着重提高稻米产量和质量。
强化技能培训,壮大劳务经济。针对缝纫、餐饮、建筑等市场需求,兼顾“离土离乡、离土不离乡、不离土不离乡”三种模式,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壮大劳务经济。围绕生猪、獭兔、水稻生产三个重点,开展科技入户和科技培训。
仪陇县县长吴道军说,新农村建设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由于这3大产业都是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的产业,通过科学规划,实事求是,因村制宜,有效杜绝了“政绩工程”和形式主义的“花架子”。
民主管理激发群众创造热情
确定贫困户还要村民大会投票选,这是记者在仪陇采访时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柴井乡黄氏祠村8组村民黄万强长期因病致贫,因为两个孩子上学,2004年欠下1万多元债务无力偿还。去年,黄氏祠村村民大会选举他为村里的贫困户,并确定了由主管副县长结对帮扶。在农业部送技术进村入户和沼气池建设等措施的帮助下,2005年他出栏6头猪收入2000多元,养獭兔一年能收入7000多元,做沼气工还挣了几千元,仅用一年就实现了脱贫。他激动地对记者说:“致富不忘共产党、脱贫全靠政策好”。
2005年10月,昆山村群众一直希望兴修村道公路,虽然投资很大,但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后,决定自己投资投劳修路,并及时将村民决议张榜公布,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很多村民交出了准备维修房屋的钱,村上的几名石匠也放弃了外出打工挣钱的机会。在公路边,记者看到这样的公示墙:“修建村组公路,每户投工20个,投资70元,村监督委员会李全英负责监督。” 村民范德明对记者说,“公助民办,村里的啥子事情都是我们说了算。”
新农村不仅需要硬件建设,更需要有效的服务机制。黄氏祠村是仪陇县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该村垃圾统一收集、家畜标准化圈养,无柴草乱垛、粪便乱堆,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观。当地农民群众创造性地采取“轮流值周”的方式,家家参与,人人出力、开展自我服务。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农村的街道洁净了,亮化了,美化了,打麻将等陈规陋习被文明新风取代,农民群众的创造热情也被激发出来。昆山村的农民主动发起,去年很快就组建了村经济发展协会、生猪养殖协会、沼气协会、人口环保协会、公共事务管理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搭建起政府、企业、农户之间的桥梁,联结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通过信息宣传服务、协调企业间关系、规范企业行为、规范行业自律行为等,使村民进一步提高整体竞争能力,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