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春潮连天涌,闽山绿意竞生机。”位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间的福建省,今天正为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奋斗着,他们满怀信心,致力于建设一个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两岸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海峡西岸”第一次正式出现在中央文件中。今年,建设海峡西岸正式写入“十一五”规划纲要。
至此,“海峡西岸”的战略构想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
涵盖更广的战略提升
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中,福建的定位一直得到国家的重视。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闽东南地区”的开放开发,推进福建等沿海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国家“十五”计划又提出,要进一步发挥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区域在全国经济增长中的带动作用。
“海峡西岸经济区,其实就是‘闽东南地区’概念的延伸和发展。”福建省委副书记王三运说,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不仅仅是概念上更新,更重要的是理念的变化,是发展战略的提升。
2005年,福建省委制定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明确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对应台湾海峡,具有自身特点、自然集聚、独特优势的区域经济综合体。
福建省社科院院长严正认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成,将使全国的区域经济布局变得更加完善。
有分析认为,福建与台湾有一水之隔的地理优势,在经济上有着很强的互补性。随着台湾产业结构正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台湾迫切需要将一些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地区,而福建则具备了能够接纳台湾产业的几乎所有条件,闽台经贸合作的空间和潜力巨大。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还有利于在加快东部地区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福建的后发优势,形成服务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的东南沿海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福建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卢厚实介绍,福建的铁路直通大京九,从湖北一直通到甘肃兰州,可直接服务中部和西部。港口也一样,福建港口对内地的覆盖面已经到了湖南,港口优势正逐步体现。
新一轮发展蓄势待发
“海峡西岸是一只‘潜力股’。”菲律宾航空公司董事长陈永栽在第四届世界福建同乡恳亲大会上如此评价海峡西岸的“价值”。
“十五”时期末,福建省GDP总量从改革开放初排全国第22位提升到第11位;福建森林覆盖率从改革开放之初的37%提高到62.9%,高居全国榜首;福建企业拥有全国驰名商标61件,位居全国第五;福建大型深水岸线总长47公里,深水岸线资源全国第一。
台商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在漳浦创办的天福茶庄,如今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茶博物馆,月客流量达3000人;天福茶职业艺术学院也正在筹建之中。李瑞河说,“海峡西岸的建设,更坚定了我当时的投资选择。”
像李瑞河这样在海峡西岸建设中受益的台商还有很多。近年来,这些台商普遍看好海峡西岸的未来,相继增资扩产。冠捷电子追加投资1亿美元,并将原设在台湾的研发中心和公司总部全部搬往福州。
去年,福建新批合同台资18.3亿美元,同比增长92.1%,增幅之高多年未有。
厦门长庚医院有限公司、友达光电、明达塑胶等一批台资大项目的落地,有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新一轮发展中,做强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非常关键。
目前,福建省已形成了以戴尔电脑、厦华电子、夏新电子、万利达电子以及一批光电企业组成的厦门电子产业集群,以冠捷电子、中华映管、实达、新大陆等企业组成的福州电子产业集群,以湄洲湾及厦门海沧为中心的石化产业集群,以福州和厦门为中心的汽车和零配件产业集群等。此外,福建还将加快发展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培育区域性物流中心,培育能源产业、原材料工业等临港产业基地。
“十一五”期间,福建将着力推进以港口为龙头的通道建设,打通宁德、福州、湄洲湾、厦门4大港口向赣、湘、鄂以及西部省份的通道,建设东西走向的4条高速公路主通道。同时,实现陆路与水路对接。形成各具特色的港口群:厦门港建成以集装箱干线运输为主,向国际中转港方向发展;福州港着力开发外海深水区,以干散货运输为主;湄洲湾依托石化产业链等项目带动,以液体散货运输为主。
“蓄势而发聚后劲,再创辉煌靠打拼。”一向以“敢拼才会赢”著称的福建人民,必定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记者 黄晓芳 张苏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