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戌七月,四川大旱。
日前,记者驱车1000多公里,在川东的遂宁、南充、达州、巴中等地一路行来,骄阳似火,赤地千里,大片水稻、玉米被灼成枯黄,沃野被烤成焦土。到8月16日,四川全省有121个县(市、区)发生伏旱,70%的溪河、塘堰断流干涸,382万人及493万头牲畜出现饮水困难,全省大春作物受灾面积超过3000万亩,其中467万亩绝收。
这是四川省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旱灾。面对旱灾,四川省广大干部、群众和农业科技人员走上了抗旱第一线,运用科技手段抗旱减灾。
罕见的特大干旱考验四川
四川省气象部门介绍,今年以来,四川盆地、川东丘陵大部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到7月份全省水库蓄水量及江河水流量开始锐减,其中水库蓄水量比去年同期减少21亿立方米,江河水流量与往年相比偏小67%。到8月中旬,严重的伏旱已波及全省100多个县、区的2100多万亩耕地,数以百万计的群众出现严重饮水困难。8月11日,四川省首次向全省发布了Ⅰ级干旱红色预警。
面对严重旱情,四川省委、省政府及全省各地灾区紧急启动抗旱应急预案,随即派出23个工作组深入灾区帮助抗旱救灾。8月12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抗旱减灾工作紧急电视电话会议,省委书记张学忠要求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打好抗旱救灾攻坚战,千方百计解决人畜饮水困难,运用各种手段尽力弥补灾害损失。
四川的旱情也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专门作出重要批示。8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带领国家水利部、农业部、财政部及国家防总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先后来到遂宁、南充、甘孜藏族自治州了解旱情、慰问灾民、指导救灾。
四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抗旱减灾全面铺开。受灾最严重的遂宁、南充、达州、巴中、乐山等地更是全民紧急动员。前年和去年均遭受了百年不遇特大洪灾的达州市,今年又遭遇了历史上最大的旱灾,全市7个县、区的311个乡镇和300多万群众,80多万人饮水困难,受灾农田近600万亩,造成农业直接损失超过10亿元。达州市委、市政府把抗旱减灾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市委书记李向志、市长罗强等市领导带领各部门负责人分赴重旱区一线,指导抗灾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今年7月以来,达州全市已投入抗旱资金1000余万元,投入机电抗旱设备3.8万余套,抗旱浇灌面积230万亩,临时解决81万人、70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毗邻沱江的内江市117万亩水稻断水,占总面积70%的90多万亩稻田出现龟裂,全市28万亩林地有12万亩濒临枯死。内江市委、市政府在财政状况极为紧张的情况下,紧急筹措3650多万元专项资金投入抗旱,指令全市所有工程水源开闸放水,确保人畜饮水和基本农田灌溉。
据四川省救灾办统计,目前全省各级各部门投入的抗旱资金已达2.46亿元,动用各种抗旱设备84万多套,灌溉干旱农田已达1654万多亩,大批人畜缓解了饮水困难。
完善水利设施乃抗旱之本
农业大省四川耕地总面积居全国第二,水能资源及水资源总量分别居全国第一和第二,是名副其实的水利大省。然而由于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气候特征,不少地区逢雨就涝、无雨必旱。加之农田水利建设的欠账,使四川不少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每况愈下,很多地区甚至常年人畜饮水困难重重。
罗江县今年前8个月总降雨量仅291毫米,虽然经历了罕见的春、夏、伏“三连旱”,全县却没有出现大面积饮水困难。这是全县多年来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结果。罗江县“十五”期间累计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2.3亿多元,今年以来又投入4500多万元,实施了水利末端渠系整治、人畜安全饮水、农业综合开发、红层打井等工程,推广简易滴灌工程3100亩。该县仅通过渠系整治与扩展,就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5万多亩,实现节约用水数百万立方米,不少曾长期用水困难的乡村改善了灌溉条件。
干旱使乐山市和眉山市近70万人及80多万头牲畜出现饮水困难,乐山的井研县27个乡镇3万多人和近3万头牲畜饮水困难,眉山市的仁寿县35个乡镇有多达34万人和27万头牲畜饮水困难。然而同在乐山,同样遭遇大旱的犍为县大兴乡,2005年通过“红层找水”工程打出的418口水井,有373口水井在大旱中派上了用场。
“十里挑水不觉远,夜晚偷水不顾脸,抢水操戈不顾亲,打破脑壳为一担(水)。”当地这首“泉水谣”唱出了仪陇人饱受旱魔肆虐的艰辛。然而今年大旱猖獗之时,在川东仪陇许多农房内外,清凉的自来水涓涓不绝。县委书记任晓春说,历史上仪陇县就是个干旱县,农业生产条件困难,全县到2003年还有26万人饮水困难。为彻底解决这个难题,仪陇县3年前派出3600多名干部深入全县每一个角落摸底,先后筹资8300多万元,用2年时间完成各种水利工程近2万个,建成集中供水站824处、红层打井1.6万多口、建立水窖2000多个。在今年的连续干旱中,仪陇县的水利设施让全县26万饮水困难群众得以从容面对。
在榜样的带动下,5月中旬以来,中江县一边组织抗旱,一边组织水利建设,全县到8月中旬已组织了18个乡镇、27个村的1.3万多名劳力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维修新建渠道9500多米、整治塘堰24个、修缮小型水库2座,完成土石方10多万立方米。
科技种植调整结构提升抗灾能力
在部分灾区,灾害给大春作物带来的影响是毁灭性的。据四川省救灾办主任范敬超介绍,截止到8月16日,多达93个县、区的旱情在持续蔓延,灾害仍在加剧。一些地区的蒸发量已经达到降水量的5倍以上,导致水稻大面积脱水、玉米干枯、红苕成片死亡,全省21个市、州中已有16个市、州的3100万亩大春作物受灾,农业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8亿元。
面对肆虐旱魔,一些地区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减灾能力,减少损失。
彭山县团结村属典型的旱山村,多年来为水发愁、打架,一些乡邻为此不和。为解决这个问题,在科技人员的帮助下,村民摒弃了几乎年年歉收的喜水作物,建起了1100多亩优质水果基地,深受欢迎的水果新品种占70%;他们投资建起2500头规模的生猪养殖场,修建各种水利沟渠3000米。今年团结村一样遭受旱灾,但该村的水果、生猪生长形势良好,人均纯收入有望突破4000元。
遭旱的青神县黑龙镇和西龙镇有1.2万亩的茶园,采用了先进的地膜保湿抗旱措施,茶园长势良好,而邻近没有采用这项技术的茶园普遍出现干枯。
在重灾区资阳市雁江区雁江镇响水村,250多亩的水稻不仅没减产,反而“逆势”增产,亩产预计超过5500公斤。四川省农科院一位研究员指着这块试验田说,这块稻田采用了“大三围”水稻覆膜节水抗旱栽培新技术,有节水保温、抑制杂草生长、抗旱能力强等优点。村民李俊卿说,他家今年采用这项技术种了2.5亩水稻,节约用水六七成,预计总产在1850公斤。响水村采用这项技术种植的水稻估计亩产均能超过500公斤,用传统方法种植的水稻今年至少减产四五成。
看到了科学种田的好处,苍溪县早在大旱显露苗头之初,及时调整结构,在全县种植了近16万亩早熟玉米、10万亩早熟水稻、2万亩早熟西瓜等早熟作物,大旱临头时,这些早熟作物已收获归仓,10万亩早熟水稻基本无损。
走访灾区,很多农民兄弟正在采用新措施,学习新技术,弥补旱灾损失。大竹县二郎乡新建村新桥坝村的不少村民,正在实施节水抗旱农业项目,大力推广各种节水技术,增强土壤抗旱能力,稻草覆盖种洋芋即是措施之一。一位正在学习秸秆覆盖地表保水技术的农民说,别小看这个技术,干旱时能救命。 (郑德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