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长江三角洲地区正成为世界造船业投资转移集聚区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scstaffing.com   2006年09月26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南京9月26日电(记者 张炜、朱旭东、王洋)凭借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交汇的地缘优势,长三角地区正逐渐成为世界造船业投资看好的集聚区域。“十一五”期间,上海、江苏和浙江有望形成接近3000万吨的造船能力,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造船产量占我国造船市场的比重将从目前约50%提高到60%以上。

    2010年长三角造船能力接近3000万吨

    几年前,南通启东五仓港东侧20公里长的长江岸线上蒿子遍地,江芦摇曳,可如今这里已是启东的“船谷”。惠港造船、启亚船务、东江造船等10多家内外资企业竞相抢滩,5家船厂同时开工建设,投资总额突破25亿元,启东沿江岸线船舶制造产业群已初具规模。

    而离南通不远的泰州靖江市凭借52.3公里的长江岸线资源,计划在5年内做大做强船舶制造业,形成年产300万吨至400万吨的船舶生产规模,跻身全国造船业前5位。

    与此同时,位于长三角南翼的宁波刚完成了全省最大的造船码头的土建工程。负责该项目的浙江省造船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个全长2600米码头的实际造船能力,可达到10万吨级”。

    根据浙江省和上海市的造船业“十一五”规划,上海计划在2010年造船能力达到1000万载重吨,浙江计划接近1000万载重吨。

    世界造船业向长三角集聚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造船产量跃居世界第三以来,世界船舶工业便加速向中国、向长三角转移。”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说。

    数据显示,2006年上半年,我国船舶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国新承接船舶订单1608万载重吨,是2005年全年成交量的95%,占世界市场份额达到27%;手持新船订单5092万载重吨,比2005年底增加近1100万吨;造船完工量528万载重吨,其中出口船舶430万载重吨,占造船总量的81%。船舶产品出口到11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达33个。

    多年来,长三角城市带致力于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以船用配套设备制造业集聚发展为突破口,构建船舶配套业与造修业协调发展的格局,正在取得积极成果。

    加快产业升级防止投资过热

    面对如此快速增长的造船规模,业界也开始关注产能过剩的问题。上海造船协会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圣坤指出,虽然我国已连续10年造船产量居世界第三位,但我国造船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

    日前在南通召开的“2006世界船舶及配套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从产业发展规律看,由于重化工的发展和劳动力成本的优势突出,中国造船业在未来全球造船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本世纪头20年里仍会处于良好的上升期。

    今年3月,国务院召开会议,部署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有关工作。造船业被列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产业。今年8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提出一系列发展措施:深化改革,加快造船模式变革;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发展先进造船能力;大力发展技术创新,提升科技整体水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以开放的思路打造配套基地等。

    长三角地区正在从多方面积极探索。南通市着力于高起点引进、高标准建设船厂,逐渐形成了以南通中远川崎、中远船厂、熔盛造船为龙头,多种经济成分并举的船舶工业产业链。宁波市计划建立以鄞州区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发展专业船舶工程设计开发公司,形成3个至4个现代造船总装模式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国家海事局副局长李青平告诉记者,由交通部、国防科工委等部门统一部署的“低质量船舶专项治理”活动,自去年4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来,已关停并转造船厂(点)303家,完成整改的船舶生产企业291家,正在整改的船舶生产企业406家,此举将有利于理顺地方船舶行业的管理体系。(完)

 
 
 相关链接
· 中国将积极利用外资推动船舶制造业发展
· “十一五”期间我国重点建设三大现代化造船基地
· 中国造船代表团出席2006年国际造航检三方会议
· 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专家组在穗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