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2月15日电(记者 任硌)地处四川东北部的达州市,在过去三年中连续遭受两次特大洪灾和一次特大旱灾,500余万农村群众普遍受灾;去年底宣汉县又突发天然气溢流重大事件。灾区群众如何过春节?2月6日至10日,记者到达州灾区,探访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见到了一派“群众冷暖挂心间,万千干部进农家”的动人景象。
党和政府知冷暖 惠民行动“动”万家
“要不是党和政府送来大米、猪肉、菜油,真不晓得这个年该怎么过。”2月8日,宣汉县清溪镇金鹅村65岁的李栋美老人见到记者就说。
“要在往年这时,一家老小早就在开始准备过个热热闹闹的春节了。可眼下这里刚发生过井喷,老伴也病逝了,又闹了3个多月大旱,不仅田地谷物颗粒无收,连预备的年猪也给渴死了……这不,年货都是县委书记张礼忠亲自给送上门来的!”言语之间,这位膝边拢着小孙子、身板瘦弱的老汉眼中充满了泪水。
3年历经3次特大自然灾害,给革命老区达州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加上不少农村家庭缺少劳力、因灾致贫、因病返贫,生活十分艰难。
去年12月底,宣汉县清溪镇中石化“清溪1井”突然发生天然气溢流重大事件,井场附近2个乡镇1万多名群众被迫连夜紧急疏散撤离,13天后才得以重返家园。不少村民家庭财产不同程度受到损失,喂养的牲畜、家禽等失散或死亡。
“不能有一户灾民吃不起饭,不能有一户灾民过不上年,不能有一户灾民孩子失学。”达州市委市政府在年初及时制定下发集中送温暖慰问活动等文件,在全市全面深入开展“惠民行动进灾区”活动,以确保大灾之年无饥荒、确保困难群众过上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记者在宣汉县了解到,天然气溢流事件所引发的损失及误工补偿费都已发放到当地村民手中,县里还额外发放了特困户救助金和慰问品,村民十分满意。记者在清溪镇金鹅村和三河乡长碥村等地看到,村民情绪稳定,对新的一年都有自己的打算。村民张和平家拿到补偿费后,正在重新加固修葺被毁坏的房屋;金鹅村年近七旬的冉启荣老汉则把4200元误工补偿费用来修建新猪圈。他说,来年多喂几头肥猪,多种几亩蔬菜,损失不就夺回来了。
在清溪镇农村,家家户户的门窗都贴上了春联。93岁太婆李曰秀家门的春联写的是“吃水不忘救命恩,一心一意跟党走”。这是灾区千万群众的心声。
“慰民”变“惠民” 帮困重实效
记者在达州市大竹、达县、开江等县看到,市县领导近一段时间把慰问和安排灾区群众生活作为首要工作,不分白天晚上往灾区跑。在他们的带动下,各级党员干部以灾区为家,与群众一起挥汗如雨抗灾自救。
灾区群众告诉记者,现在的干部作风就是不一样,急难时刻始终和群众在一起。
达州市委书记李向志告诉记者,达州市今年春节前的送温暖工作较以往又有新变化。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不但要让受灾、困难群众过好春节,关键还要从立足发展生产,抗灾自救的角度帮助群众找到一条解决生活来源的路子。把简单的“慰民”变成实实在在的“惠民”。
达州市委市政府为此出台了13项惠民措施,探索建立对困难和弱势群体的帮扶解困长效机制。把扎实做好助民解困、灾民住房重建和修缮等工作,以及千方百计确保困难群众特别是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房住、有医疗保障等目标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了部门和人。
达州市目前已安排下拨救助资金4000多万元,约50万户各类困难对象受益,完成了280多个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工程,在两个县进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继续完善城乡贫困医疗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在遭受严重旱情的大竹县川主乡,乡领导把找水源解决全乡群众饮水难作为生产自救的大事,发动乡村干部引入宝堂村山泉水,打水井162口,春节前初步缓解了饮水问题。县、乡又及时调集一批菜籽、秋洋芋种及化肥,免费发放给重灾户。
大竹县县长许国斌表示,大竹县的慰问和帮扶工作不走过场,重在实效,不仅要解决群众目前的困难,还要帮群众谋划长远的发展。
万千干部进农家 齐心协力建家园
地处达渝高速要道边的大竹县石河镇,在去年旱情初步缓解后,提出了“发挥区位优势,集合镇域资源;创新特色产业,实现双增目标”的脱困工作目标。镇村干部走村访户,深入田间地头,帮助群众重点发展起1万多亩“品优面大”的苎麻和2500亩榨菜。引资3.5亿元、占地200多亩的天然气脱硫项目,也将于春节后破土动工。镇党委书记程若峰告诉记者,明年3月石河天然气脱硫厂建成投产后,镇上的几家大型麻纺厂技改完成并带动苎麻产业发展后,石河人不会再“看天吃饭”了。
达州市委组织部长杨天宗介绍说,在救灾抗灾和重建家园工作中,达州市委高度重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心系群众冷暖,胸怀发展大局,踏踏实实为民办事,一心一意为民分忧,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在春节期间的送温暖活动中,市委号召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灾区、走进农家,把党和政府对群众的关心关怀之情送进万户千家,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真正做到慰民惠民。
宣汉县委书记张礼忠说,农村中还有一些群众的生活很困难,地方党委政府和干部非常揪心。揪心怎么办,就只有踏踏实实地干,把地方经济搞上去,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发展农村生产、帮助农民致富上。
记者离开时,达州灾区到处是春联喜庆,家人团聚,笑语欢歌,腊肉飘香,一派欢度春节的景象,预示着达州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