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6月3日电(记者 崔静 顾瑞珍)1位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几位政协常委,平均年龄66岁,24天穿越黄河沿线8个省区,行程近万公里……6月2日,以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为团长的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抵达黄河入海口,结束了对黄河沿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情况的视察。
昼夜不息,为黄河高歌
——“我对西宁并不陌生,我曾两次到过这里,但是这次到西宁使我感到震惊。除了林立的高楼大厦取代了昔日的低矮建筑外,5月的西宁绿草如茵,车水马龙。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给青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西宁面貌的变化之大,可见一斑。”
——“15年来,我三次走进鄂尔多斯。第一次是1993年,第二次是2003年,今年的5月19日,当我作为全国政协黄河沿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常委视察团的成员,第三次走进鄂尔多斯的时候,这里的巨大变化使我为之吃惊,为之感叹!”
政协常委任玉岭一路写下近万字的视察随感,《来自黄河源头的感叹》《节水,使宁夏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亲眼见证鄂尔多斯大发展》……激扬的文字表达着一个“老政协人”对西部发展的赞叹,也成为后人了解西部的生动素材。
“没想到西部大开发使西部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没想到一些西部城市建设得这么好,没想到西部大开发的潜力如此巨大……”全国政协常委田期玉常常挂在嘴边的一连串“没想到”,道出了视察团成员的心声。
“黄河流域内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耗水、重污染企业的比重较大,这导致黄河流域污染加重,国家应下大决心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政协常委汪纪戎密切关注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问题。
风雨兼程,为黄河把脉
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24个昼夜风雨兼程。西北地区常常风沙满天,但视察团每到一地,仍然坚持前往田间地头或一线企业实地调查。在山西省偏关县视察永兴流域生态治理工程时,天降小雨,致使山路泥泞,视察团冒雨推车上山,坚持视察。每到一地,视察团还仔细听取当地汇报,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生态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
“黄河治理的最大难点是水少沙多,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自然生态修复举措已取得显著成效,必须坚持下去。”政协常委王光谦呼吁。
“黄河流域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占全流域300多个县市的三分之一强,国家应加大投入,将黄河流域的资源开发与贫困县的脱贫致富结合起来。”政协常委张涛建议。
“黄河流域资源开发应让国家、地方、企业、百姓利益共享,尤其是要增强县域经济、县域财政,由此带动老百姓致富。”政协常委陈广文疾呼。
黄河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治理、沿黄地区百姓致富……涉及黄河流域发展的每一个问题都牵动着常委们的神经。赶路途中、视察点座谈会上、饭桌上、宾馆里,政协常委们抓住每一点时间想办法、出“点子”,为黄河沿岸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
水是生命之源,是发展的基础。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在视察启动仪式上就表示,黄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与黄河关系甚密,如何将黄河流域目前的开发状况与流域治理以及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治理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黄河流域各个省区都应当研究的问题。
不辱使命,为中央建言
一支笔、一个本、一架相机,政协常委们走一路、记一路、拍一路,所有的文字和图片,都将汇成一个个提案、建议、报告,直送中南海。
“我们来是了解问题,希望大家不要说空话、假话,我们的职责就是把你们反映的困难和我们亲身了解到的情况,如实写成报告,呈报中央。”全国政协副主席、视察团团长张思卿每到一地与干部群众座谈时,都开门见山,“对一些重大问题,我们还要给中央写报告、提建议,供中央决策参考。”
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为国计民生建言献策,是全国政协的重要职责。深入实地视察,是政协委员了解情况、研究问题、议政建言的重要途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全国政协每年都围绕国家的中心工作,有计划地组织政协委员深入各地开展视察活动。仅2006年,就有13位全国政协副主席,分别带领23个视察团、673位委员,围绕国计民生问题前往全国各地实地调研,他们提出的建议、报告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
西部大开发政策及中部崛起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黄河水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情况,黄河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问题,沿黄优势产业及特色产业发展问题,沿黄农村、农业发展及扶贫问题……政协常委、视察团副团长程安东表示,这次视察团将向中央有关部门提交有关黄河沿岸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报告。
“全国政协以往的视察团多是就某一省份或几个省份进行视察,像这次组织对黄河沿岸8个省区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视察,是不多见的。这样的视察对整个黄河流域来说太重要了。政协常委们的呼吁和建言献策,必将对这一区域困难问题的解决,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邬宝恒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