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质状况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能否把长江污染归咎于三峡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大坝委员会主席陆佑楣近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对此给予回应。
三峡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我们能够投入大量资金治理长江污染
陆佑楣
三峡大坝
记者:国内外都对三峡工程建设给予不少评价和赞誉,但也有人认为,三峡建设给环境和生态带来严重影响,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陆佑楣:最近有报告称,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导致库区环境保护与中下游河道治理面临新形势和新问题。由于三峡水库的点源、面源和流动污染源都没有得到有效治理,三峡水库蓄水后,水库回水影响区水流减缓引起扩散能力减弱,使库周近岸水域及库湾水体纳污能力下降,虽干流不具备发生富营养化的水文条件,但水库库湾及支流回水区每年春夏季节均出现严重的蓝藻水华。
应该看到,不断加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长江流域环境负载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导致环境问题频现。把长江水质状况不好的原因归咎于三峡工程,没有科学依据。建坝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环境,一直被一些人说成是三峡的毛病之一,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记者:实际情况是什么样呢?
陆佑楣:正是由于长江三峡的修建和其创造的巨大经济效益,使得我们能够投入大量的资金治理长江污染问题。自2003年下半年起,三峡库区首批18座污水处理厂陆续投入试运行,每天处理污水总量只有15万吨左右,仅占设计总规模的三成多一点。即使所有的污水都被收集起来,污水处理厂也吃不饱。三峡工程的建设已经并将继续为治理长江的水污染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水能相对清洁,水电开发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
记者:国家相关的能源政策对水电是清洁能源早有描述。不过,也有人提出,水电开发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相当大的破坏。您认为呢?
陆佑楣:水能资源是相对清洁又可再生的优质能源。水电将一次能源直接转化为二次能源(电力),利用水的势能,利用江河流量和落差获得电能,完全是物理过程,其中既不消耗一立方米水,也不污染一立方米水,不排放一立方米有害气体,也不排放一公斤固体废料,是清洁的能源。只要地球上的水循环不止,江河不干涸,水资源就是永恒的,是可再生的。这一点,已为国际社会和大多数能源专家所认可。
记者:可是水电开发,特别是梯级密度开发中,确实会对水生生物和水库淹没地带的陆生生物有一定影响啊。
陆佑楣:影响会有的,但不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即使有一点生态的影响也完全可以通过生态修复和其他工程措施来恢复。水生生物可以通过建设鱼道等措施来解决,陆生生物可以通过移动栖息地方式解决。前不久,我专门去大渡河考察水电开发情况,由于工期紧迫,工程建设中就地取材给建设区环境造成一定破坏。这应该引起注意。(高云才)
相关报道
长江水质近年不断恶化
4月14日公布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是长江的第一份整体“体检”报告。这份250页的报告显示:目前长江总体基本健康,局部不健康,近年来一直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长江正面临着水资源、水灾害、水环境、水生态四大水问题困扰。”
报告的主编、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杨桂山研究员告诉记者,这四大问题主要表现在水资源利用程度不高,防洪减灾形势依然严峻,水质呈整体恶化趋势以及水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任重道远等方面。(据新华社)
三峡蓄水后葛洲坝鱼类种群变化
日前,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在武汉主持召开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鱼类和珍稀水生动物监测重点站”合同验收会。会上,中科院水生所专家透露,葛洲坝下,中华鲟的野生繁殖群体数量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
监测结果显示,三峡蓄水后,库区的万州江段和葛洲坝下的宜昌江段,鱼类优势种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葛洲坝江段,原来的优势种主要为草鱼、长吻、鲢、瓦氏黄颡鱼、圆口铜鱼等,但蓄水后它们的优势度大幅下降,与此对应的是,铜鱼、鳊、圆筒吻的优势度大幅增加,其中铜鱼成为该江段的绝对优势种。专家建议,应当进一步加强受影响的特有鱼类的生物学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据《长江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