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6月17日电(记者 季明)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副主任王信建17日在此间说,我国现有32万平方公里潜在沙化地区,以防沙治沙为重点的荒漠化防治事业依然任重道远。
王信建是在此间举行的“2007中国治理荒漠化上海高峰论坛”上作上述表示的。他说,尽管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已经开始出现净减少,由上世纪90年代后期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本世纪头四年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但沙化仍然在局部地区继续扩展,给当地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生态威胁。
参加同一论坛的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杨勇说,在实地考察中发现,长江、黄河源头地区近年来沼泽枯竭,草甸退化,湖泊退缩,水系干涸,局部地区出现了沙漠化征兆,如在通天河和龙羊峡水库附近都出现了条带型沙化带。
这些大多处于生态脆弱带上的潜在沙化地区,已经成为我国防沙治沙的重点。王信建介绍,当地政府采取保护和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禁采、禁牧、禁樵等措施限制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活动,国家林业局还加大了对这些地区的监测力度,避免其成为新的沙化土地。
国家林业局2004年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沙化土地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影响着近4亿人的生产和生活,我国每年由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0多亿元。
中科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地学资源环境学部主任刘昌明教授建议,在潜在沙化地区要构建一个以防治沙化为中心的生产生态互相协调的安全保障体系,其中要特别注意遵循区域水分和热量自然条件,合理配置水资源,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王信建说,经过几十年探索,我国已在防沙治沙方面积累起一定经验,如以大工程带动大项目,建立法律体系,完善政策体系,健全科技体系等,目前已有100多项防沙治沙科技手段,建立起一套防沙治沙的监测和预警应急体系。他说,通过发动群众、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防沙治沙事业中,尤其是发挥沙区主力军——农民的积极性,中国防治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努力将取得更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