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辽宁省丹东市四平集体林改纪实:林改吹绿万重山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scstaffing.com   2007年07月09日   来源:人民日报

  7月1日,辽宁丹东普降大雨。久违的甘霖给山林解了渴,也让宽甸满族自治县四平村十组的村民组长韩富民长舒了一口气。看着窗外密集的雨点儿,他由衷地说,“这场雨下得好啊!前段时间太旱,县林业局免费给我们的人参种子都种不下去。乡亲们就盼着下一场透雨,好把人参种子早点儿种在自家林下。早一天下种,早一天得利嘛。”

  和韩富民一样急切的还有四平村一组的荆贵福。他不是赶着种参,而是急着在自家林地里搭个小房,看护他那些越长越高的宝贝人参。“这参一天天长大了,要是不看好喽被人挖了去,这几年的心血就白费了。”

  如今,在四平村,聚在一起的村民们不再聊些张家长李家短的琐事,他们心里惦记的是自家林子里是不是还要补栽些红松;林下是种人参合适还是种些别的;食用菌有发霉的迹象,是不是要让技术员来给看看。

  这些变化都发生在四平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后。这一切要从4年前那29个红手印说起。

  29个红手印让4620亩集体林回家

  20年前的分田到户给了农民改革的灵感

  2003年2月,四平村十组的村民们还沉浸在正月时节的欢乐和安逸中。村民组长韩富民、老党员王树祥、王树贵却愁眉紧锁,愁的就是那山上的林子。

  “当时村里乱砍滥伐相当严重,外村的人都来我们组偷林子。半夜的时候,山上经常会传来伐树的声音。再不制止,老祖宗留下的这点儿家底就会在我们这辈人手里败祸尽了。”回忆当年分林子的勇气和动力来源,这三位都已五六十岁的老人几乎异口同声,就是要保住这些绿水青山。

  “国家那时还没政策,你们就敢分?”

  “我们几个也犯合计。”那些日子,韩富民白天晚上都寻思。王树祥在上世纪80年代担任四平村的村主任,他的一番话让几个人心里托了底。“20多年前搞包产到户,国家把土地都分给咱们了,现在不是挺好的吗。再说咱们分林子不是为了砍,是为了看,能有啥问题?有问题咱几个扛就是了。”

  东北的汉子敢作为,有担当。三个人商议定后就把组里各家各户召集起来开会。“会上谁不说话都不行,户主们挨家挨户表态。最后,绝大多数都赞成分林子。为了留下凭据,29户村民当场按下了红手印。”

  就这样,分林到户的事被定了下来。

  林子分五等,抓阄抓10次

  自发的林改显示农民的智慧

  林子说分容易,分起来难。山头有远近,林地有肥瘦,林相有优劣,这林子咋分才公平?辽宁省林业厅厅长王文权说,“把问题放在屋里想,太多了;把问题交给农民,解决了。”

  韩富民先跑到乡林业站去抄台账,把哪面山哪块地有多大一一抄好。为了逐块落实,也为让村民口服心服,在大家按完手印的第二天,他和王树祥、王树贵就带着各家的户主们顶风冒雪上山了。

  “那时候林子里的大雪齐膝深,我们爬冰卧雪在山林里踏查了整整三天。每天裤腿都湿半截,棉鞋都湿透透的。踏查完了,大家心里也敞亮了,哪块林子啥样一清二楚。经大伙儿同意,我们把所有林子分成五等,各家分得的林子要五个等级全有。”韩富民说。

  2003年2月20日晚上,在村民王树江家,全组村民聚集起来,真正的分林到户开始了。这次同样采取了农民认为最公平的方式——抓阄。“怕村民说我们作弊,每个等级的林子抓两次,先抓抓阄的顺序,再抓地块儿。五个等级抓了10次。结果谁都没有二话,都认账。”签过合同之后,村民就各自回家,盘算如何看管和经营自家的林子。

  十组分林到户以后,一组紧接着在2003年3月也自发进行了林改。

  2005年春,国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春风吹到了四平村。响应村民们的热情,四平村在县林改办的指导下,一方面对十组原来的合同进行修改完善,另一方面借鉴十组经验,通过调查摸底、全面普查,因地制宜、制定方案,公开实施、现地划分,公示结果、签订合同等做法把集体林地确权到户,让村民享有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

  截至2006年上半年,四平村林改工作全部结束。其中,家庭承包24583亩,确认自留山1319亩,确认以往承包山18695亩,确认转让山林10000亩,人均分得集体林30亩。

  群众造林营林的热情和林地一起苏醒

  集体林地回家后的活力期待持续迸发

  村民周桂英今年栽树栽出了笑话。

  她丈夫去年过世,之后村里进行了土地调整。由于忘了这事,今年开春她又在“自家”的地里栽树,结果把树栽到了别人家,为此两家还闹起了纠纷,经村民组长调解,拿到了65元树苗钱她才罢休。

  虽然把树栽到别人地里的事儿不常见,但如今在四平村,村民们造林营林的热情却是随处可见。现在,村里人人都是护林员,小孩都当通信员,各家对自家山林看管得很严,村民半夜听到树响,都会打着手电上山察看,哪像过去你偷你的树,我睡我的觉。如今,四平村山上更绿了,河里有水了,水里有鱼了。韩富民说,无论有啥烦心事,一进山看到自家的林子,啥都忘了。村民们对山林充满着美好的希望。

  林改的效果无疑是明显的,但是分林到户只是林改的第一步。实施相应的配套改革,引导农民发展后续产业,是一篇必做的大文章。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同时,让林业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才是改革真正的意义所在。

  四平村是北方典型的以林为主的偏远山村,人均耕地1.5亩,人均山林近40亩,村民拥有的山林面积是耕地面积的26倍。耕地只能解决吃饭问题,要真正实现小康,充分利用山林资源才是唯一的出路。

  可在四平村,如何让农民真正实现“靠山吃山,靠山致富”却有绕不开的瓶颈。北方作物生长期长,发展林下参等产业短则几年,长则十几年,很难立即见到效益;同时,四平村林业用地面积54597亩,其中公益林就占了30027亩。

  为了处理好这些矛盾,村里一方面引导农民利用山地发展林下产业。另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寻求多方支持和帮助。经过努力,2006年至2007年,全村栽植冠下红松300亩,发展林下参600亩。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3367元,其中来自林业的收入1885元,占总收入的56%,比上年增加475元。

  林改春风吹绿了山,吹活了林,也终将吹开林农的笑颜。

 
 
 相关链接
· 回良玉在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验交流会上讲话
· 回良玉强调要积极稳妥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就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答问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