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 郝亚琳、王立彬)中国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17日发布的《中国扶贫开发报告》显示,中国几十年来的成功减贫,加速了世界减贫进程,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这一报告是在17日开幕的“关注贫困,行动起来”国际研讨会上发布的。17日正值全球第15个国际消除贫困日。超过400名来自4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国际机构及非政府组织代表和学者将在研讨会期间了解中国减贫的经验和成就,探讨全球减贫问题,推动国际减贫经验交流与合作。
报告说,根据世界银行1990-2002年的全球最新贫困数据,按照每天消费1美元的标准,中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1.95亿人,而全球贫困人口减少总数为2.07亿人,中国所占比例超过90%。
从1990年到2006年,中国减少的贫困人口占世界贫困人口的70%以上,成为全球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使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的国家,为千年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报告指出,中国还是全球减贫事业的积极参与者。中国政府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机构于2005年5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并以此为平台,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培训、交流和研究,累计为58个国家培训了191名高中级扶贫官员,先后组织了7次国际扶贫交流会议,邀请了近百个国家和国际机构的扶贫官员、实际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到中国交流、学习、考察扶贫经验。
据了解,目前世界上仍有超过10亿的绝对贫困人口生活在每人每天1美元的标准之下;大约8亿人处于食物不安全状态,或者因为食不果腹而不能正常劳动、健康生活。
截至2006年底,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2148万,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2.3%。低收入人口从2000年的6213万减少到2006年的3550万,低收入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从6.7%下降到3.7%。2006年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28元。
范小建:中国扶贫开发仍面临三大主要挑战
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 郝亚琳、王立彬)中国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17日在“关注贫困,行动起来”国际研讨会上表示,中国的减贫事业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中国的扶贫开发仍然面临着许多不容回避的挑战。
范小建在发言中说,一是贫困人口规模庞大,贫困程度依然很深。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17日发布的《中国扶贫开发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中国农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绝对贫困人口仍有2148万,已解决温饱但发展水平仍然很低的低收入人口有3550万,两项合计5698万,占农村总人口比重的6%,西部地区甚至高达13.7%。
范小建说,贫困家庭规模大、劳动力负担重且素质差,贫困人群收入水平低下且结构单一,贫困居民生产性资产少、投资水平低也是造成贫困现象依然严重的原因。
二是贫困区域发展依然滞后。贫困村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社区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基础产业建设与其他地区相比差距很大;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和地方病高发区等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脱贫成本高,难度大,需要移民的比例上升。
三是致贫因素日益增多。范小建说,除了自然风险和个人原因之外,市场风险、生态环境政策等对部分农户传统生计的冲击也造成致贫和返贫的比重日益升高。
此外,报告指出,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自然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比较突出;社会发展与扶贫政策实施体系需要完善,减贫效率亟待提高等,也是中国扶贫开发所面临的挑战。
范小建表示,未来三年,中国扶贫开发的目标和重点是:着力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努力完成贫困村整村推进的任务,基本实现行政村通广播电视、有条件的地方通公路,自然村通电。进一步改善人畜饮水和医疗条件,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此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因地制宜地制定新的扶贫规划,实施新的政策措施。
此次国际研讨会的开幕正值全球第15个国际消除贫困日。超过400名来自4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国际机构及非政府组织代表和学者将在研讨会期间了解中国减贫的经验和成就,探讨全球减贫问题,推动国际减贫经验交流与合作。
消除贫困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 (记者 王立彬、郝亚琳)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10月17日国际消除贫困日,包括我国在内的150多个国家在举行纪念活动时,一个主题格外醒目,即以人为本。贫困人口和处在饥饿中的人,是享有食物、生存和发展权的权利主体,帮助他们是政府以及全社会每一个公民的义务与责任。
消除贫困,给每个人以温饱,是政府的责任。正如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界粮食日强调的,处于饥饿和边缘化的个人是法定权利的主体,而非援助的对象。实现其食物权,关注人的尊严和文化可接受性,通过参与、非歧视、透明度和问责制等手段赋予权力,政府要对粮食安全承诺负责。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17日表示,政府要面对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等给消除贫困带来的挑战。
消除贫困,给每个人以温饱,是全社会的责任。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指出,虽然只有国家对实现食物权负有法律义务,但社会中的所有成员——个人、民间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和私营部门,均对食物权负有责任。尤其是民间社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是实施国家政策和计划的重要因素。他们主要通过传播信息、法律咨询和培训来协助人们摆脱贫困与饥饿。
据悉,在10月17日国际消除贫困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将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以及各大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一起发起“参与月捐”行动,并着手建立月捐系统。一些企业代表和演艺明星发起“参与月捐”倡议。正如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在世界粮食日致词中所说,食物权要求在观念上从施舍转向权利。确保所有人获得充足而稳定的粮食供应不只是一项道德义务,不只是可能带来经济收益的一项投资,而是为了实现一项我们共同享有的基本权利。
贵州:贫困人口最多省份政府兜底温饱
新华社贵阳10月17日电(记者 王丽)从今年下半年起,贵州省内现有255万绝对贫困人口将全部享受农村低保,农村贫困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
地处西南腹地的贵州是我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高的省份,自1986年国家开展大规模扶贫攻坚举措以来,贵州省内绝对贫困人口已从1986年的1500万人下降到2006年的255万人,绝对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由57.5%下降到8.9%,但贵州的贫困人口仍占全国绝对贫困人口总数十分之一,是扶贫攻坚最后的“硬骨头”。
为最困难的农村群众“雪中送炭”,贵州省在全国率先提出,从今年下半年起,将全省所有年纯收入低于700元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这开创了从制度上抑制贫困和从制度上扶贫的新格局。
贵州省发改委主任刘远坤说,政府承诺将所有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彻底解决,这在中国扶贫史上还是第一次,贵州虽然是经济弱省、财政穷省,敢于作出这样的决定表明了政府下决心解决好困难群众生活、扶贫攻坚的决心。
为此今年贵州省还推出了一系列扶贫攻坚的政策“组合拳”,全省88个县(市、区)已全部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比原定目标提前了两年。针对农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仅0.41亩,省内还有1300万农村群众饮水不安全的情况,贵州省政府提出5年内筹集100亿元以上水利建设资金,彻底解决饮水难。
据了解,为确保扶贫资金能真正用到老百姓身上,贵州建立了行之有效的资金投入“四项原则”新机制,一是“打捆使用”原则,一个堡垒一个堡垒地攻克;二是“样板先行”原则,优先支持想干事能干成事的脱贫致富带头人;三是“先易后难”原则,见效快、见效广的地区优先支持;四是“滚动发展”原则,扶持大户带小户,一帮十、十帮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