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香港12月30日电(新华社记者 裴闯 苏晓)作为2008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经济事件,金融海啸无疑给香港这一开放经济体和国际金融中心带来较大冲击。如何在金融危机中确保发展命脉,并将经济衰退造成的失业问题降到最低,成为香港特区政府和各界着力破解的严峻课题。
9月中旬金融海啸袭来后,香港银行界便接二连三传出裁员、减薪的消息;骤转的经济形势造成消费力下降,使得雇佣大量就业者的零售业、餐饮业、美容业出现不景气,并陆续出现企业倒闭现象。最新统计显示,香港失业率已经由8至10月份的3.5%上升到9至11月份的3.8%,失业人数增加了4600人。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最近表示,特区政府当前的工作目标,重中之重就是保障就业。他说:“我们都担心失业情况会急剧转坏。在这个极具挑战的时刻,我会尽量利用政府手上的资源及工具去创造就业机会,刺激经济,将衰退对市民的影响减到最低,带领香港走出经济困境。”
为了应对金融海啸冲击,特区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经济机遇委员会,由曾荫权亲自担任主席。委员会在11月举行第一次会议后提出,保持和创造就业机会为香港当前首要任务。12月初,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后公布多项促进就业措施,包括将通过加快基建工程、招聘公务员和开设临时职位,在明年提供超过6万个职位;善用多个基金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多个团体建设计划;加快审批私营机构,便利市场创造就业等。
曾荫权在解释这些措施时说,特区政府和房屋委员会将在2009年度把工程开支提高到约400亿港元,可以提供55000多个职位,比今年多12000个;特区政府将增加招聘7700名公务员,以填补今年度和明年的空缺;各部门也会通过各项措施,增加约4000个临时职位。
众所周知,大型基建工程对就业有明显的拉动作用。鉴于金融海啸对就业影响日益严重,特区政府已决定让早前宣布的十大基建工程尽快上马。这十项重大工程包括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速铁路、地铁南港岛线等,当工程项目完成、投入运作至成熟阶段,可以创造25万个就业岗位,占香港总就业人口的7%。按照原来的时间表,十大基建开工高峰期在2011年。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唐英年表示,政府会重新检讨十大基建工程的进度,并让其中一些工程尽快上马。
香港中小型企业雇佣超过半数的就业人口,支援中小企业是“保就业”的重要环节。在金融海啸影响下,银行为求自保收紧信贷,导致许多中小企业资金紧张。为了帮助企业融资,避免企业破产带来工人失业,特区政府推出了新举措,将向企业提供的特别信贷保证计划总承担额增加至1000亿港元,并继续提供七成担保,每家企业的最高贷款额会由100万港增加至600万港元,并准许上市公司以外的所有企业申请有关贷款,让更多企业受惠。
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张建宗表示,创造就业一方面是创造职位并减少职位流失,另一方面则要提升失业人士的技能并协助他们寻找工作。他透露,特区政府雇员再培训局计划在2008至2009年度提供约12万个培训名额,帮助学员获取所需的职业技能及在资历架构下的认可资历,以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及竞争力。
最近,香港业界也纷纷动员起来,阻止裁员情况继续恶化。由香港不同行业组成的“齐抗金融海啸大联盟”发起了“不裁员约章”,吸引了包括纵横二千、莎莎化妆品、百老汇电器、稻香集团、大快活等逾千家零售商、批发商参加,保守估计涉及5万多个职位。大联盟召集人方刚表示,目前最重要的是令中小企业可以“保就业”,稳定就业人士对前景的信心,提高不断下降的消费意愿,才能令市场尽快恢复。
曾荫权强调,这次金融海啸固然凶猛,但与欧美及其他地区相比,香港的银行及金融体系基础仍然十分稳健,市场经济行之有效,且有充裕的外汇储备,失业率仍处于低水平。他说:“重要的是,香港有内地为其提供生产基地和市场,以及中央政府对香港的全力支持,这是香港拥有的优势。香港根基雄厚,拼搏而灵活,而且背靠祖国,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