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上海兴起"农家乐" 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scstaffing.com   2009年04月17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上海4月17日电(记者李荣) 沪郊奉贤庄行镇集中种植的3000亩油菜,一到春天菜花齐放,一大片金黄色夺人眼目。这样真正“姓农”、原汁原味的农家资源,引动市民的好奇心,由此产生了上海菜花节。如今,“大上海”重新兴起“农家乐”。

    记者近期在沪郊农村采访时了解到,让农家资源“农味”更足一点,发掘其在都市中的“稀缺性”,由此带动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滚灯、莲湘、皮影等乡土文化有了“接班人”;光明黄桃、庄行蜜梨、鼎丰乳腐等土特产追求“老风味”。一位农业部门人士感叹道:“想不到上海农村还有这么多宝贝,农家的宝贝让农家得益。”

    城乡一体化,绝不是消除“农”字特色。在刚刚结束的上海菜花节上,有游客说,今年的油菜花看上去更黄更艳了,视野也更阔了。据庄行镇负责人介绍,由于油菜一下子有了观赏和经济“双重效益”,农民种植积极性很高,自主种植面积大幅上升,种植技术也大大改进。上海市农委人士表示,上海已把基本保护农田视作大都市的长效生态基地,同时确立本地农产品基本保有制度,这意味着“农字号在上海不会消失”。

    但“农字号”要为农所用,在城乡一体化的平台上实现“要素流动”。今年的上海菜花节,仅清明小长假就吸引了16万游客,但镇里更高兴的是农民在“热热闹闹”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农村里常吃的菜饭、青团、菜卤蛋,农民自己养的鸡、种的菜,都销路大好。上一年的菜花节,农民同样“赚头很劲”,有一位农民在家里开出“农家乐”,15天的收入就达8000多元。越来越多乡土资源的开发,给沪郊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和增收渠道,农家大伏天吃羊肉、喝烧酒等饮食习俗及榨菜油、酿蜂蜜等农作活动进入乡村旅游市场后,农家手艺也有了市场价值。去年沪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1.13万元,其中来自农业延伸产业链上的收入出现增长。

    相关专家表示,乡村生活场景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和深层原生态文化资源尚有不少开发空间,农民增收也应有不小的余地。复旦大学教授夏林根注意到,去年上海菜花节接待游客22万人次,农副产品收入90余万元,总量可观;但平均在每位游客身上,购买农副产品的消费支出仅为4.1元,相对于上海市民的消费水平,尚有潜力可挖,关键是让真正“姓农”的农家资源不断丰富起来,“经得起市场的吆喝”。 

 
 
 相关链接
· 黔北民居“变身”农家乐
· 港区委员朱树豪:提升"农家乐"档次 发展乡村旅游
· 上海:力争解决90%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免费入学
· 上海农业保险:创新探索蔬菜价格指数等新险种
· 上海完善惠农政策 农业补贴“提高与新增”并举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