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人民日报评论员:确保地震灾区群众早住新房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scstaffing.com   2009年05月11日   来源:人民日报

    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人民生命的巨大伤亡,也无情地摧毁了灾区群众的家园。地震发生以后,受灾群众住在哪里,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新建的永久性住房里,真正开始新的生活?党中央国务院牵挂在心,全国人民惦记在心。

    时隔一年,再回到灾区,人们看到最多的就是住房建设的忙碌景象。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忙着盖新房,一大批灾区群众已经住进漂亮的新房。在城镇,许多震毁的房屋也在重建,一些居民搬回了经过修复加固的楼房。

    “最关心、最重要、最优先”,三个“最”,体现了灾民住房重建在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中的突出地位。有房才有家,有家最温馨。早日住进安全舒适的房屋,是灾区人民的热切期盼。对灾区住房重建,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部署,灾区党委、政府积极努力,援建省市全力支持。

    地震发生后不到100天,在各援建省市的努力下,灾区迅速建起62万多套活动安置房,使所有受灾群众都有了临时的住所。

    随即,永久性住房的重建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展开。灾区住房重建工作量巨大,仅四川省倒塌和损坏的房屋就有400多万间,部分城镇几乎夷为平地;甘肃和陕西也有70多万间房屋倒塌和损坏。从国际经验来看,破坏力如此严重的自然灾害发生后,住房重建工作一般至少需要3—5年完成,有的持续长达10年左右。而从永久性住房重建全面铺开算起,仅仅用了8个多月的时间,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灾区农村住房维修加固已经全部完工,震毁重建住房开工超过98%,完工超过80%。城镇居民住房加固开工超过60%,重建住房开工超过40%,完工超过10%,共有3万多套。灾区住房建设速度之快,成果之大,令人难以想象。

    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灾区住房重建的困难有多大,建设者们有多么艰辛。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气候条件不利于施工,规划、选址困难,建材供应紧张,难题一个接着一个。但是,灾区干部群众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迎难而上,用汗水和辛劳,用智慧和科学,加固一座座房屋,建起一座座新房。

    为了让仍生活在过渡安置房里的群众早日住进永久性住房,有关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年春节以前,农村住房重建工作全部完成,争取让农民在新房里过冬。到明年9月,城镇居民要争取全部住进新房,提前1年实现“家家有房住”的重建目标。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各援建省市仍然要保持对灾区的援建力度,并根据建设进度的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为了让受灾群众住得安心、舒适、经济,需要多方考量,对建设项目进行更科学的规划设计,并严格把好建筑质量关。

    现在还有部分群众住在临时板房里,要继续做好过渡安置工作,要更多地关心他们的生活,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服务,让他们在活动板房这个临时的家里同样住得方便、安全,充满希望地迎接美好的新生活。

 
 
 相关链接
· 为了纪念的"忘却"--献给汶川地震失踪者及其亲人
· 断裂大地上坚强绽放的康乃馨-献给地震灾区母亲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