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5月15日电(记者 叶建平)15日,内地首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在成都市传染病医院进行隔离治疗已进入第六天,病程第七天。目前,患者包某某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病情已明显好转,对患者的医护工作仍在科学有效地推进中。
当日,经当地卫生部门特许,新华社记者独家走进了收治患者的成都市传染病医院A号楼,在半污染区里通过视频看到了患者的最新情况,并深入采访了一线的医护人员,听到了他们在救治过程中感人的点点滴滴……
“那一夜我们都没睡,转移了400多名病人”
10日,当成都市传染病医院接到通知,将在他们医院收治内地首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时,整个医院顿时忙碌了起来。清理病房、划分区域、转送病人、配备药品……
尽管收治患者的消息突如其来,但成都市传染病医院并没有因此乱了套,各项准备工作紧张而有序地开展着。医院副院长田明骄傲地说:“全球暴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后,我们按照省、市卫生部门安排部署,已经做好了应急预案,其间还开展了四次实战应急演练。最后一次演练,也是省市联合的一次演练,就在5月8日,患者入院的前两天。”
包某某收治在远离门诊大楼、高度隔离的A号楼,那是非典期间专门改造过的“特护区”,进出有专门通道。成都市传染病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付莉告诉记者,A号楼共有五层,第五层是收治患者的地方,那里曾是收治手足口病患者的病区。4月份全球暴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后,医院就将这层楼清空,作为专门的应急收治病房。
记者15日上午来到A号楼,楼梯口有专人值守,每一个进出人员都需要详细登记相关信息。整幢A号楼空空荡荡,充斥着消毒水的气味。五号楼被分成了三个区域,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分别用绿色、黄色和红色进行标识。
回忆起收治患者的那一夜,经历过非典防控的付莉说:“那天简直忙坏了,医院600多名职工中,有400多人都在为收治患者做准备。患者送到医院后,由于担心还可能要接治别的患者或疑似病例,医院决定对A号楼的病人实行整体大转移。从晚上12时开始,一直忙到第二天上午9时,那一夜我们都没睡,紧急转移了400多名病人。”
“患者体温下降,我们悬着的心才降了下来”
10日起,由卫生部、四川省、成都市的医疗专家组成的医疗专家组,在成都市传染病医院开始了对患者包某某的救治。
成都市传染病医院病区主任、主任医师何盛华是医疗专家组的一名成员。15日再次见到何盛华时,她的精神还不错。记得在对患者开展救治的前几天,何盛华他们这些专家组的成员,因为救治工作紧张,只能在深夜时分抽出时间接受记者采访。极度劳累的专家们,有的甚至在喧闹的采访中坐在椅子上悄然睡着了。
何盛华说:“患者10日进入医院,根据专家组会诊后制定的诊疗方案,立即对他进行了抗病毒、增强免疫力等治疗,并使用了一些保护心肌的药物。患者入院时体温在38.1摄氏度,最高时达38.5摄氏度。从患者10日16时入院,一直输液到11日3时,11日又从上午9时输液到下午4时。患者体温下降,我们悬着的心才降了下来。”
医生们对患者进行科学救治,护士们则对患者进行细致护理。37岁的护士长常成摘下N95口罩,脸上深深的印迹久久无法消退。患者刚刚入院时,由于不太适应,情绪不好。常成说:“我们每隔两个小时就要对他进行一次量体温,刚开始患者还不太配合。后来,他看到我们对他细致地关心照顾,看到自己的病情一天天地好转,加上我们经常和他说说话、聊聊天,现在大家都成了朋友。”
“病情好转了,心情好多了,胃口跟着好起来了”
经过专家的精心治疗,目前患者病情已明显好转。15日上午,记者穿着工作服“全副武装”地走进了半污染区,那里有一块显示屏,24小时全天候监控着患者的情况。
屏幕色调偏蓝,分辨不清颜色。患者包某某正戴着口罩、盖着被子躺在病床上睡觉。一名身着连体防护服、戴着N95口罩的医护人员走进了病房,准备给包某某清理病床。包某某闻声醒来后,穿着病号服在病房内走了一会儿,拿起了手机开始打电话。由于摄像头位于病房正上方,看不到患者的表情。
刚刚换班的护士付莉告诉记者:“患者平时在病房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就是看报纸、电视,和我们谈论最多的还是他的病情。这两天病情好转了,他的心情也好多了,连胃口都跟着好起来了。”
透过付莉沙哑的声音,记者又一次感受到了医护人员为救治患者付出的艰辛。30岁的付莉女儿年仅1岁半,刚学会喊“妈妈”。已经连续工作6天的她至今都没有回过家,只能休息时通过电话听一声女儿的呼唤。
“作为医护人员,我们要给患者提供最科学、最温馨的医学护理。”护士长张春兰说,“我们刚开始给患者送的水果是苹果,他说牙不好,我们就给他换成了香蕉。一日三餐都是他自己决定的,像今天中午,点的是回锅肉和萝卜烧鸭。前两天,他病情好了一些,洗了个澡,今天还特地要了一瓶去头屑洗发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