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民族团结纪实
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12日电(马晓远)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这片广袤的以蒙古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诵着一个个民族团结的佳话。
生长在大草原上的“国家的孩子”
在锡林郭勒盟有一批特殊身世的人。他们出生在汉族人家,而蒙古语却成了他们的母语;他们来自黄浦江畔,却自称是内蒙古人;他们从小生活在孤儿院,却在草原上找到了温暖的家。
他们就是被蒙古族牧民称为“国家的孩子”的上海孤儿。
上个世纪6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以草原母亲博大的胸怀,收养了3000名“上海孤儿”。仅在锡林郭勒大草原,就有800多名“国家的孩子”找到了家。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孤儿们早已为人父为人母。他们说,是草原母亲的乳汁哺育他们长大,是草原上的风雪将他们锤炼成地道的内蒙古人。他们以亲身经历,理解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深刻含义。
去年,汶川地震灾区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这封信是从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发出的,曾让很多人为之动容。信中写道:“40多年前,我们这些嗷嗷待哺、生命垂危的孩子在党中央的关怀下,被送往内蒙古大草原,来到了蒙古族阿爸阿妈身边。现在我们已经植根于这片绿色的土地,融入了各民族大家庭,并过上幸福、美满、和谐的生活。看到电视里地震灾区的同胞们遭受着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摧残,大家都很痛心。我们这些不孤的‘孤儿’获得了第二次生命,获得了第二次父母之爱,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我们责无旁贷地向灾区人民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写这封信的就是当年那些被送往草原的“国家的孩子”。在得知地震使很多孩子失去父母后,他们中的很多人就四处询问收养孤儿的条件。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要像蒙古族阿爸阿妈那样抚养这些孩子长大,让他们也和自己一样感受到中华大家庭的温暖。
“谁做事也不会先想谁是啥民族”
在内蒙古阿巴嘎旗吉日嘎拉图苏木(乡),提起党委书记宝日夫,牧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哪家有困难就会在哪家看到他的身影。
任占光是吉日嘎拉图苏木呼格吉勒图嘎查(村)的一位汉族牧民。一说起现在的幸福日子,他总会提起宝书记的帮助。几年前,宝日夫在这里工作时,任占光家是嘎查里的贫困户。为了帮助他摆脱贫困,宝日夫积极和自治区民委联系协调,为他家争取到畜牧业项目,投入3万余元,建起5间暖棚,打了一眼机井。在宝日夫的鼓励下,任占光又种植了5亩青贮,建起了一处青贮窖,畜牧业基础设施改善了,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都是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谁做事也不会先想谁是啥民族。”这位牧民出身的基层领导用流利的汉语说。几年前,他还听不懂汉语。为了方便开展基层工作,宝日夫一直努力学习汉语,现在他不仅可以用汉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练就了蒙汉文互译的本领。在他的心里,少数民族和汉族本来就是一家人。
2006年,宝日夫调到吉日嘎拉图苏木担任苏木长。吉日嘎拉图是一个边境苏木,很多来这里戍边的战士家乡都在四川、河南等地。每逢过年过节,宝日夫总忘不了去部队看望这些战士,将慰问品送到边防连队,让这些远离家乡的汉族兄弟在边疆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各民族一家亲的温暖。
像宝日夫这样的少数民族干部在内蒙古各地数不胜数。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也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民族团结教育从学生抓起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民族综合高中是一所蒙古族和汉族教育和谐相融的综合性高级中学,不同民族的学生在这里共同学习和生活,每年都会有很多人从这里走出草原,去接触更广阔的世界。在学校里,老师们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肩负着进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思想教育任务。
邢淑卿是学校里的一位汉语文教师,她虽然是汉族,但因为从小在蒙古族地区长大,接受的是蒙古语言文字教育。她的家庭又是一个由蒙古族和汉族共同组成的家庭,所以邢老师对蒙古族有着特殊的情感。她刚参加工作时,正赶上学校缺少汉语文教师,邢淑卿便放弃了自己所学的物理专业,转而投身于汉语文教研和教改实践中。
她积极探索适合不同民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营造有利于学生互相讨论、自主学习的氛围。课余时间里,总能看到邢淑卿组织学生们开展蒙汉语诗歌朗诵比赛、汉语基础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们理解使用两种语言文字的兴趣。十几年过去了,邢淑卿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1997年,她的论文《关于牧区蒙古族学生汉语识字教学》获得内蒙古教育厅首届论文评比三等奖;2005年,她的论文《关于汉语文课堂教学中强化翻译训练》荣获论文评比一等奖。2005年,她被评选为全旗的民族团结先进典型。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
在电影《锡林郭勒·汶川》人民大会堂首映式上,锡林郭勒盟盟长张国华说:“锡林郭勒有着20万平方公里的草原,居住着100万草原儿女,草原人民的淳朴善良一直在全国人民心目中有着良好的口碑。早在我国最困难的上世纪60年代初期,草原就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3000名上海孤儿。汶川地震发生之后,锡林郭勒草原人民捐助了130顶蒙古包、1500多万元资金。尽管这些捐助对于整个救灾来讲微不足道,但表达了草原人民融入我们这个多民族大家庭的一片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