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首批333名湖北移民外迁启动
新华社湖北丹江口8月20日电(记者 魏梦佳 田建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首批333名湖北移民,20日顺利迁入荆门、枣阳两市的新居。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副主任张野在移民搬迁欢迎仪式上说,此举标志着我国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工作正式开始。
20日,来自湖北丹江口市习家店镇封沟村、艾河村50户移民232人迁入了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移民新村,均县镇关门岩村25户移民101人则迁入枣阳市南城办事处移民新村。
记者在枣阳南城办事处的移民小区看到,22栋崭新的楼房整齐划一。喧闹的鞭炮声中,关门岩村8组村民30岁的洪帮明一家5口搬进了16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里。
洪帮明说,他对现在的居住环境非常满意。“过去我们住的是九十年代建的老房子,又破又小,现在的新家不仅大,而且水电方便,还有卫生间和阳台,非常干净。”
谈到未来的新生活,他说:“早就听说这里油桃种得好,我想以后跟当地人学种桃子,自己做桃园的老板。我相信,只要勤快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
据了解,从20日起,湖北试点搬迁安置的1.2万名库区移民将陆续迁入这个省的襄樊、枣阳、宜城、荆门、团风等5个县市安置点。
旨在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南水北调工程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远距离、跨流域、跨省市调水工程,分东、中、西三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是中线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动迁安置总人口约33万人,其中湖北省18万人,河南省15万人。
2008年11月,鄂豫两省开始库区共2.3万人的移民搬迁安置试点工作,其中湖北省安排试点移民搬迁1.2万人。按计划,湖北将于2009年9月底前结束试点移民搬迁,2012年底全面完成移民搬迁安置任务。
南水北调中线库区移民生活的新期盼
新华社湖北丹江口8月20日电(记者 魏梦佳 田建军)20日一大早,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镇封沟村54岁的徐家均一家7口乘坐镇里的中巴车,搬进了位于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的新家。
搬家前一天,妻子刘长芝将所有打包好的物件检查了一遍又一遍。20多个装有衣被、粮食、农具、锅碗瓢盆等各类物品的大塑料袋码放得整整齐齐。她心里还惦记着家里没来得及卖的100多只鸡鸭和没到收割期的10多亩玉米地。
20日,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水源地湖北丹江口库区启动首批外迁移民搬迁,丹江口市习家店镇、均县镇3个村包括徐家均一家在内的333名村民,举家外迁至荆门市和枣阳市两个移民安置点,开始他们在异地的新生活。
徐家均的新居是16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他笑着告诉记者,虽然有点担心以后收入会下降,但总算搬到平地上来,行路不用爬坡,交通方便多了。“以后能打工就打工,不能打工就种地,当地人种啥我种啥,不会种就学,过日子没有迈不过的槛。”
34岁的关门岩村村民周海波和家人早上5点就起床忙着搬家。在锣鼓喧天的移民欢送仪式上,她披着绶带,戴着红花,笑容灿烂。在枣阳南城办事处的移民小区,她又领记者参观刚刚搬入的新家。整洁敞亮的两层小楼里,客厅、阳台、卫生间、卧室一应俱全。
周海波说:“我对这里的环境很满意。虽然很舍不得离开故乡,但为了国家南水北调建设,我们愿意尽份力量。现在国家移民政策好了,而且平原地区交通便利,打工、发展的机会也多一些。”
习家店镇龙口村62岁的何大发一家是丹江口水利枢纽一期建设的老移民,即将搬至荆门的移民新村。何大发说,因为住得偏远,又没有公交车,村里的孩子到镇上小学要翻山越岭,步行得走十二三公里路。村里唯一的医生年过六十,打针也看不清楚,大家生病都得到镇上去看,骑摩托车要跑一个多小时,划船得两个小时。
何大发说:“选择搬迁不仅是为了让北方人吃到我们这里的好水,也为了造福子孙后代,让孩子们走出大山,奔个好前途。”
两代丹江口大坝建设者的“丹江不了情”
新华社湖北丹江口8月20日电(记者 魏梦佳 田建军)“父辈们当年参加丹江口大坝建设,如今我们又从事大坝加高施工,作为第二代水电建设者,了却他们未了的工程,我感到无比自豪。”47岁的丁新中说。
丁新中是中国葛洲坝集团二公司副总经理,也是葛洲坝集团承建的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项目部经理。童年时,他曾跟随父亲来到湖北省丹江口市,参与1958年开始兴建的丹江口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建设。
他说,父亲在丹江口工作了13年,对丹江口大坝有着特殊的感情。“离开丹江口30多年后,他一直很想回去看看加高后的大坝。可他身患癌症,需要住院放疗、化疗,加上年岁已高,经不起半点折腾,我们只能无奈地拒绝。”
2007年初,父亲病危,临终前还一直念叨:“儿子啊,我想去丹江看看,看看我的老同事,看看加高后的丹江口大坝……”然而父亲最终未能再看到他牵挂的大坝,这成了丁新中心里永远的痛。
“我作为儿子有很多愧疚和遗憾。我深深地知道,丹江口大坝对于父亲那一辈人来说,是光荣与奇迹的交织,汗水与智慧的共融,那是一辈子也无法忘却的回忆。老人对大坝怀有多么深厚的感情!”
丁新中说,由于父辈中许多人都曾参建过丹江口大坝,他的很多同事都是在丹江口出生,仅葛洲坝集团丹江口项目部就有40多人。父母在给孩子起名时,都有一个“丹”字或“江”字,如李建丹、王丹喜、李汉江、赵丹江等。“父辈们对丹江口的情怀至深至厚,也在儿女身上打下深深烙印。”
2005年,丁新中子承父业,再次踏上这座令父辈们魂牵梦萦的丹江口大坝,投入到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的建设热潮中。
几年来,他先后两次动手术,躺在病床上也未敢对工程管理有丝毫懈怠;和同事一起钻研攻克新老混凝土粘接技术难题;面对汉江洪水侵袭,连续几天几夜不敢合眼,组织抗洪抢险,安全转移物资设备;研究各种爆破技术方案,安全实现左岸坝段近距离爆破。
丁新中说:“在父辈们梦想起飞、人生起航的地方,我们再来完成丹江口大坝二期工程,延续他们的梦想,这不只是荣誉和机遇,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特写:最美丽的告别
新华社湖北丹江口8月20日电(王东 周玉娟)20日,湖北丹江口市均县镇关门岩村9组村民陈明杰和新婚妻子陈燕搬进了位于枣阳市南城办事处移民新村的新家,成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湖北丹江口库区首批外迁移民中的一员。
在得知家里将作为首批移民外迁时,陈明杰和陈燕约定,在动迁前夕举办婚礼,以一种特有的方式与故乡作最后的告别。
18日,鲜艳的彩旗、大红的喜字、甜蜜的喜糖、幸福的笑脸,22岁的陈明杰和安徽姑娘陈燕在人们的祝福声中喜结良缘。
陈明杰告诉记者,他和妻子是在浙江打工期间相识相爱。“我们将婚礼选定在全家动迁之前,一是借此机会与老家的亲友们道别,让乡亲们共同见证我们美好的爱情,二是想把故乡的一草一木,摄进镜头,作为我们婚姻永远的纪念。”
在告别故乡的最后时光,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乡情和温馨的祝福。欢声笑语中,新郎新娘挽手并肩,接受人们的祝福。陈燕笑着说:“移民搬迁是国家的大事,对我们来说,更是喜上加喜!”
44岁的父亲陈光成说:“要搬到外地去了,特地让他们从外地赶回来办喜事,再一起搬往枣阳那边的新家。我们一家人盼搬迁盼了好久了!早搬早发展,我们愿意当首批外迁移民!”
当天,四邻八乡的百余名亲友,共聚一堂,为这对新人祝福,也借这顿喜酒为即将远行的陈家送别。
20日,陈明杰一家和全村其他24户移民远迁到了枣阳南城办事处的移民新村,开始了新的生活。“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明天又是好日子,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欢快喜庆的音乐在关门岩村上空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