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文化中国——写在第11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之际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scstaffing.com   2009年10月18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上海10月18日电(记者 肖春飞 孙丽萍 许晓青) 金秋十月,一年一度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如期而至。我们听到天籁之音,我们看到云衣霓裳,我们嗅到洋溢在空气中的凝聚着激情、创意、梦想与美好的艺术的味道。

    这是被文化润泽的城市,这是被文化润泽的中国,这是被文化润泽的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文化给我们提供了庆祝的舞台、抒怀的空间、雅致的视角与激情的参与。

    前人有辉煌的遗产,今天有伟大的创造--在复兴之路上,文化中国,面向世界自信亮相。

    “用艺术点亮心灵”

    17日、18日,一年一度的“新上海人歌手大赛”的选拔赛正在普陀区图书馆紧张进行。

    参赛者是农民工、医生、大学生、厨师、白领……但是,一旦踏上这个舞台走到聚光灯下,他们瞬间都变成了明星。音乐,就是他们的“水晶鞋”。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在上海工作、生活但是没有上海户籍的“新上海人”。他们平时忙忙碌碌,有压力,有挫折,但他们心中始终奔涌着对艺术的追求。

    这项赛事始于2006年,原来是普陀区长风新村街道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活动,翌年升级为市级活动,并迅速成为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一大品牌项目。

    1999年只身来到上海的内蒙古姑娘斯庆高娃,一下火车就傻眼了,她不知道自己能否在这个跟草原完全不同的大城市立下足来。后来,她在居委会的鼓励下,报名参加了新上海人歌手大赛,“百灵鸟”般的婉转歌喉,征服了听众。

    现在,斯庆高娃在上海扎下根来,她说:“刚来上海时,我经常想念大草原,每年回好几次家乡。现在,我在上海有车有房,家人来到身边帮我打点公司,我已经离不开上海了!”

    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艺术节已经走过十一年。十一年来,这一艺术盛会最大的变化,是“殿堂”味渐淡,“广场”味愈浓。“天天演”已闻名遐迩,“周周演”则热力四射。文化艺术的阳光,照到了更多人的身上。无论上海人还是新上海人,不仅是观众,而且是参与者,越来越多的群众文艺骨干登上国际舞台。正因为如此,艺术节越办越红火,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参与认可。

    上海,是一个缩影。

    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正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陶冶情操、感受快乐并在无形中凝聚精神。

    无论是“村村通广播电视”,还是博物馆、纪念馆逐步对民众免费开放;无论是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送书下乡、流动舞台车,还是像上海等大城市这样满足进城务工人员的周末露天电影、“新上海人歌手大赛”……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城乡文化发展差距不断缩小。从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计划性的文化产品供应到尊重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自主性和选择权,我国城乡文化设施面貌一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进一步实现!

    “用艺术点亮心灵”,这是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口号。快速城市化带来焦虑,社会转型期带来裂变,全球金融危机带来阴霾,文化,鼓励信心,缩短距离,丰富情感,正如德国大文豪歌德所言:“要想与这个世界结合,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

    文化,让生活更灿烂!

    2009,中国文化“点睛”之年

    “一曲琵琶几重意,骚人代代赋新诗。”从《野斑马》《中国贵妃》一直到《一把酸枣》《牡丹亭》,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历来重推中国原创首演的剧目作为艺术节开闭幕式演出。今年,湖北歌剧舞剧院新创排的民族舞剧《王昭君》为本届艺术节隆重启幕。

    这是传颂千古的“昭君出塞”的动人故事,首次以舞剧形式搬上舞台,这也是该剧在全国首度亮相。在上海的舞台上,《王昭君》独特浪漫的楚汉文化和豪放狂烈的塞外草原艺术有机结合,以缠绵悱恻的肢体语言演绎昭君的离愁别恨、倾国风采。

    无疑,这是又一部在上海昂首走向全球市场的中国大戏。

    11年前,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张即日,就将支持、扶植原创剧目写在自己的大旗上。

    “从去年开始,政府对艺术节参演剧目进行补贴,从每届参演剧目中评选出10大优秀剧目,补贴金额从10万到60万不等,大大提高了参演积极性。政府资助尤其向具有创新精神的国内原创剧目和海外来华首演的剧目倾斜。”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总裁陈圣来说。

    和世界上最优秀的一些艺术节一样,上海国际艺术节正在变成一个文化创新的试验田。人们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可以看到国内外新鲜出炉的、有探索性的、原创的、时尚的舞台艺术作品。

    十月的上海,成为中国文化丰收之地,折射出与经济建设同样硕果累累的文化建设:文艺创作日益繁荣、精品佳作不断呈现,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已经找到,文化建设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

    在不平凡的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实现了逆势飞扬。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使中国文化产业在市场洗礼中历受磨练,愈来愈捕捉到文化市场的真谛:改革与开放同步,内容与市场合拍。人们惊喜地发现:原来《风声》《建国大业》这样的主旋律电影也可以拍得这样好看,原来中国也可以有自己的“梦工厂”……

    当全球金融海啸横扫全球时,中国文化产业关键时刻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今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发展文化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对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上海国际艺术节创办于1999年,其历史发展的11年,也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展步伐最快、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逐渐加速的11年。

    今年是中国文化的特殊一年,而上海国际艺术节,无疑是这一年一个令世界惊艳的点睛之笔!

    “文化中国”崛起于世界

    在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中国与世界激情相拥!

    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剧目中,不少剧目都是“中国首演”,一些甚至是“世界首演”--世界最“酷”芭蕾舞团蒙特卡罗芭蕾舞团的《灰姑娘》、阿根廷探戈舞剧《天使降落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苏格兰现代舞《温柔的诱惑》、德国话剧《狗镇》、比利时儿童多媒体剧《雪球》等,都在本届艺术节上亚洲首演,或者中国首演。

    “举办一个充满欢乐的艺术节,无疑是为国家庆祝最好的方式,非常荣幸能在新中国的60周年生日之际来华演出!”蒙特卡罗芭蕾舞团艺术总监、欧洲顶级编舞大师让·克里斯多弗·马约说。2004年,他曾带领这支具有近百年历史的舞团首次造访中国,在北京演出,当时的门票价格被炒到了2万元一张,轰动一时。

    马约说,再度来华,他感到了的不仅是中国城市容貌的巨变和经济蒸蒸日上带来的生活沸腾之感,更重要的是,“中国具有伟大的文化传统,甚至比欧洲的文化传统历史更为悠久。通常来说,这样的国家,随着它经济的强盛,必然会兴起文化发展的高潮,去重续它文化的辉煌。因此,我对中国未来在文化艺术上取得的成就非常期待!”

    一个充满文化自信的文化中国,正在世界崛起!

    在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前两天的10月16日晚,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在济南开幕,以“一山一水一圣人”为主要表现内容的文艺演出中,泰山拔地而起,黄河磅礴入海,孔子圣洁降生,“礼之用,和为贵……”古老的箴言由稚嫩的童音传递到人们耳边,先师孔子的智慧穿越了2500年的时空,到今天依然温暖着我们心灵。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德国,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展著名的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亲临现场,将立体的“书”字按压推入背景彩灯中,揭开了中国主宾国的开幕式活动。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在本届书展上设立了两个展区,展示汉语言文化的魅力与孔子学院的发展情况。如今,孔子学院已在全球如雨后春笋般生长。

    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世博元素随处可见。无疑,继北京奥运会后,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中国文化又一次向世界的重要展示。

    上海世博会国内参展顾问黄耀诚说,上海世博园区,从精巧的多姿多彩的展馆设计到精心挑选的国宝式的展品布局,无一不是以文化为核心。两万多场的娱乐演出活动,经典的、时尚的、传统的、大众的,统统会聚在这个时期,除了满足人们精神的需求,满足人类对快乐的渴望和追求,更深层的含义是要把本国民族的魂、民族的根、民族的生活方式,就是本地文化能够凸显出来,以获得世界更多的认同,“文化盛则国家强,更深刻的、也能更多获得尊重的,必定是厚重的文化!”

    加拿大人大山是一个“中国通”,他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又将参加上海世博会。

    “奥运会是中国把自己展现给世界的一个最好的机会,世博会也是这样。”大山说,他同时表示,跟17天的北京奥运会相比,为期半年上海世博会,是更深、更广、当然时间更长、规模更大的一种国际交流的活动。

    在上海,全世界都将看到一个“文化中国”!

 
 
 相关链接
· 陕西民间艺术团启程赴英参加“爱丁堡国际艺术节”
· 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拉开帷幕 历时一个月
· “两岸城市艺术节--上海文化周”13日在台北揭幕
· 赵少华:"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为对话提供舞台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