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10月28日电(记者何伟)9年前的8月19日,长江源头6.621米高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正式落成揭幕,它标志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成立。这是中国生态保护和建设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是我国最主要的水资源涵养地和生态功能区。但近30年来,这一地区生态环境迅速恶化,面临一场深刻的生态危机。
为了使三江源重返“生态天堂”,建设青藏高原“绿色屏障”,2003年退牧还草工程在三江源地区实施,通过封山育草、禁牧等措施,改善这一地区生态环境。2005年,我国政府规划投资75亿元,启动了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生态保护项目。
据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李晓南介绍,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主要包括生态保护、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支撑三大建设,共有退牧还草、生态移民、鼠害防治、人工增雨等22个子项目。截至目前,该工程已经累计完成投资24亿多元,项目执行进度为90%。
据了解,这一时段正处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10年间,我国加大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得以上马。目前,这些工程还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之中。
李晓南说,自2003年以来,随着退牧还草和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稳步实施,三江源地区生态治理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项目区生态退化趋势明显缓解,生态服务功能效果显现,出境水量有所增加,“中华水塔”功能初步恢复。
据监测数据显示,2006年三江源区出境水量为412亿立方米,2007年出境水量为492亿立方米,2008年出境水量为502亿立方米,工程实施后“增水”效果显著。
随着生态保护工程的持续推进,三江源区向长江、黄河以及澜沧江中下游输出的水资源保持了优良水质。在2006年以后的监测中,三江源区饮用水水质皆符合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
记者日前在三江源地区驱车3000多公里,看到沿途雨量充沛、碧草连天、湖泊丰盈,整个自然保护区仿佛披上了一块巨大的“绿色藏毯”。
被誉为“黄河源头第一县”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已成为三江源地区生态治理工程初见成效的一处缩影。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该县境内湖泊数量已经恢复到4000多个。
正在三江源地区进行的生态保卫战,同时也是一场改善民生、消除贫困的攻坚战。
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提供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在惠及民生的小城镇建设项目上,已完成投资3亿多元,建成86个移民社区,搬迁安置移民1万多户、近5万人;在能源建设项目上,目前已完成投资1.86亿元,使4.5万多户牧民群众用上了太阳能;人畜饮水项目上,目前已完成投资3181万元,使1.7万名当地牧民喝上了放心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