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第26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长城站物资卸运任务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scstaffing.com   2009年11月16日   来源:新华社

    11月16日,考察队员在长城站码头吊运物资。经过连续4天的昼夜作战,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当天圆满完成在中国南极长城站的物资卸运任务,即将离开长城站奔赴中山站。新华社记者 崔静 摄

    新华社南极长城站11月16日电(记者 崔静)经过连续4天的昼夜作战,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于当地时间16日1时(北京时间16日13时)圆满完成在中国南极长城站的物资卸运任务,即将离开长城站奔赴中山站。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是12日乘坐“雪龙”号抵达长城站附近海域的。由于此次长城站物资卸运任务异常繁重,考察队在抵达后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卸货工作中。为了给后续的中山站和南极内陆考察争取时间,加快在长城站的卸货速度,所有考察队员被分为两班,24小时轮换工作,最终比原计划节省了一半时间,提前完成卸运任务。这次卸运的物资包括:8个配有专用运输架的88立方米储油罐,1200多吨考察物资、补给食品和工程建设物资以及300吨燃油。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领队袁绍宏表示,长城站首战告捷,充分说明这支考察队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一支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队伍,凭借这样的精神,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一定能够圆满完成各项考察任务,不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

    据了解,受天气因素影响,“雪龙”号将于近一两日内选择有利的气象条件驶离长城站,前往阿根廷乌斯怀亚进行油料补给,之后前往中山站开展下一阶段的考察任务。途中,“雪龙”号将再次穿越西风带。

特写:呵护南极 从我做起
——在长城站体验节能环保

    新华社南极长城站11月16日电(新华社记者 崔静)“这是残渣垃圾箱,这是可燃垃圾箱,下次注意别投错了。”看到一名初次来到长城站的考察队员将剩饭倒入可燃垃圾箱,长城站站长裴福余急忙纠正。记者日前随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抵达中国南极长城站后发现,长城站上处处体现着节能环保的理念。

    为保护南极环境,长城站的垃圾实行分类管理。洗碗间内,盛装可燃垃圾、金属垃圾、玻璃垃圾、食物残渣的回收桶一字排开,标识明显。宿舍栋内,专门设有电池垃圾和过期药品垃圾箱。

    裴福余说,对于不同类别的垃圾,考察队会采取不同处理方式。可以进行无害燃烧的固体废弃物,也就是可燃垃圾,主要通过焚烧炉高温焚烧处理,只剩下极少量的灰烬。对于考察站上不具备条件处理的废弃物、不能燃烧或燃烧时产生有害物质的塑料等垃圾,则通过将玻璃瓶打碎、易拉罐压扁等方式压缩体积后,放入集装箱内妥善保管,待考察船运回国内处理。

    近年来,为加强南极环境保护,长城站新建了一座污水处理系统,它采用高效成套水处理设备,可将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有效降解,再通过紫外线消毒后排入大海。对于无法用污水处理设备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化学溶液等,则收集保存,运回国内处理。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对南极考察的重视日益加深,南极考察站的建设任务近年来非常繁重。但裴福余强调,中国南极考察站的建筑物资全部是通过考察船运输而来,包括在南极寻常可见的石子等,也要跨过半个地球从国内运送到这里。

    此外,考察站近年新建的热水锅炉房即将启用,它将使站区供暖由现在的电暖气改为集中热水供暖,在提高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同时,也可以提高热效率,更加节能环保;新建的办公科研栋和综合活动中心都设有集中的新风换气系统,既能保证室内空气新鲜,又可利用排放空气的热量,以充分节约能源。

    爱护动物是保护南极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每一个初来南极的人无不对企鹅、海豹等动物充满好奇,裴福余说,几乎每名考察队员来到长城站后上的第一课都是接受南极环保教育。考察站还制定了明确的规章制度,要求队员不得惊扰动物,观察或拍摄动物时,必须与动物保持一定距离。其中,对企鹅、海鸥等小型动物,应保持距离大于5米,对海豹等大型动物,保持距离大于8米。

    此外,考察队还要求队员在开车或行走遇到动物时,应让动物先行,或与动物拉开一定距离绕道而行。对于这些规章制度,考察队员们都严格遵守。

    裴福余说:“南极是人类最后一片净土,保护南极的环境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每一名队员都应从我做起,呵护南极,守望我们共同的家园。”

通讯:20年后再相逢
——一位“老南极”眼中的长城站变迁

    新华社南极长城站11月16日电  “真是既熟悉又陌生,20年不见,长城站已经大变模样,让人不敢认了。”再一次来到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领队助理糜文明心潮澎湃。

    1989年至1990年间,糜文明担任中国第6次南极考察队长城站管理员,协助站长管理考察站工作。抚今追昔,这位将半辈子都奉献给中国南极考察事业的“老南极”感慨万千:“今天的长城站,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展示中国南极考察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窗口。”

    衣:从“万国衣”到“职业装”

    服装是南极考察队员在南极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品。糜文明回忆说,20年前,中国南极考察队几乎没有统一服装,除了羽绒服统一定制,其他衣裤都是各单位自己找来零零散散的布料拼凑制成。因此,整个考察队的服装布料各式各样,且五颜六色,被人们戏称为“万国衣”。

    近年来,我国的南极考察越来越走向规范化。从羽绒服、冲锋衣、工作服到雪地靴、皮帽、皮手套,每一次考察队出发前都会为队员配发标准“职业装”,整齐划一。

    由于南极特殊的自然环境,对服装的保暖要求很高。我国还逐渐摸索研制出了制作南极考察羽绒服的特殊面料,这种材料在结实的化纤面料之上再覆盖一层高分子膜,具有耐用、透气、防风和防水等多重功能。此外,与普通羽绒服含绒量通常在80%以下相比,考察队员所穿的羽绒服含绒量可达90%以上,保暖性能极佳,更适用于南极考察。

    食:从单调到多样

    南极大陆是地球上最孤立的陆地,周围被一片茫茫海洋所包围。因此,如何确保南极考察站上的饮食,特别是蔬菜水果需求,成为各国南极考察站面临的共同难题。

    糜文明说,20年前,长城站的食品补给完全依靠考察船每年一次从国内运送。由于路途遥远,考察船需要航行一个多月才能抵达,有些蔬菜在途中就烂掉了。因此,考察站在漫长而寒冷的冬天只能以易存放的大白菜、土豆、洋葱等为主要蔬菜,口味单调。

    如今,国家对南极考察站的后勤补给力度不断加大。“雪龙”号每两年对长城站进行一次大规模物资补给,为考察站带来适合中国人传统口味的米、面等主食以及肉类和蔬菜。另外,长城站每个月还可以收到国内后勤补给机构从智利采购空运来的新鲜蔬菜水果集装箱,这为考察队员的饮食生活增添了“色彩”。

    住:从寒酸到气派

    暗红色的铁板锈迹斑斑,铁板上的油漆大片大片地脱落……在今天的长城站区,依然可以看到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建造的两栋房屋:用于办公和餐饮的主楼以及宿舍楼。两栋楼与近年来中国在长城站扩建的现代建筑遥遥相望,诉说着长城站20年的沧桑变化。

    糜文明说,当时的两栋建筑全部采用钢板发泡材料和岩棉保温材料,保暖性能较差。如今,长城站扩建工程的建筑物全部以氟碳聚氨酯复合彩钢板为材料,不仅保暖性能好,而且耐腐蚀、具有抗紫外线功能。

    在站区规模和基础设施建设上,今天的长城站也更气派、更齐备。糜文明说,20年前长城站的总建筑面积仅有100平方米左右,队员们的住宿相对拥挤,平均每个房间要住2至4人;而现在,长城站总建筑面积已达5000平方米左右,办公科研栋、综合活动中心以及锅炉房、污水处理栋等不仅设施齐备,而且科技含量高,节能环保。越冬队员几乎每人都拥有一个独立的房间,生活更为舒适。

    娱:从“通话基本靠吼”到“网络视频悄悄话”

    长城站如今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让糜文明眼前一亮,而站上娱乐设施的完善,尤其是互联网络的开通,更是令他感慨万千。

    回想当年,糜文明说,那时在南极越冬非常枯燥,由于卫星通信一分钟收费10多美元,所以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队员们不会轻易打电话,而是主要依靠短波电台与国内联系,但短波信号不稳定,通话效果极差。“打电话基本靠吼,仿佛全世界都能听到,”糜文明笑着说。

    近年来,随着南极卫星网络通信系统的建成,在长城站打电话已不再是难事,而且价格更为便宜,从长城站打到上海仅按市话收费,打到其他城市也只加收国内长途费用。互联网的接入更拉近了长城站与祖国的距离,考察队员不仅可以利用网络传输数据资料、与国内举行网络视频会议,还可以运用网络的音视频功能与家人视频聊天,一解相思之苦。

    在娱乐设施方面,长城站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年前,考察队员的业余生活主要是下棋、打牌,一张乒乓球桌和台球桌是考察站内仅有的体育活动器材。而现在,新建成的综合活动中心内,建有宽敞的网球、篮球馆,考察队员不仅可以在此锻炼身体,还常常邀请临近的俄罗斯、智利等国的考察站队员,到长城站做客,切磋球技。

    “很羡慕现在来长城站越冬的考察队员,我相信在国家对南极考察事业的大力投入下,长城站会变得越来越美丽和现代化,考察队员的工作与生活也会越来越舒心、便捷,”糜文明由衷地说。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12日凌晨抵达南极长城站

    11月12日,“雪龙”号在距长城站1.5海里的海域锚泊。经过长达32天、累计10275海里的艰苦航行,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于当地时间12日凌晨3时30分(北京时间12日15时30分)抵达中国南极长城站。新华社记者 崔静 摄

    经过长达32天、累计10275海里的艰苦航行,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于当地时间12日凌晨3时30分(北京时间12日15时30分)抵达中国南极长城站。

    考察队乘坐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目前已在距长城站1.5海里的海域抛锚,计划通过小艇运输的方式将“雪龙”号上装载的2300多吨考察物资、补给食品、油料和工程建设物资等卸运到长城站附近。与此同时,部分科考队员将在长城站附近各自展开科学考察活动。 >>>详细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1日从东半球驶入西半球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11月1日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跨越180度经线,从东半球驶入西半球。

    当地时间11月1日8时10分(北京时间11月1日4时10分),“雪龙”号越过180度经线,进入西半球。尽管已驶入通常意义上的西风带,但由于当日海况较好,“雪龙”号在海上航行较为平稳。预计未来两天海况将趋于恶劣,“雪龙”号可能出现较为明显的颠簸摇摆。 >>>详细

 
 
 相关链接
·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12日凌晨抵达南极长城站
·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船驶入南极大陆周围的浮冰区
· 我南极科考队乘坐的"雪龙"考察船顺利穿越西风带
·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驶离新西兰奔赴长城站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