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是种子总会发芽-宝钢揽下3个国家科技奖的启示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scstaffing.com   2010年01月11日   来源:新华社

    “有了合适的土壤、水、阳光和空气,是种子总会发芽”
——宝钢科研机制、新产品、工人发明同获国家科技奖的启示

    新华社上海1月11日电(记者 李荣)在最新公布的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名录中,宝钢集团引人注目地“一家揽下3个奖项”。更难得的是,这3个奖项涵盖了企业的科研机制、新产品研发及工人发明3个层次。宝钢集团科技发展总监形象地说,“只要有了合适的土壤、水、阳光和空气,是种子总会发芽。”

    宝钢创新体系的特征就是,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机制和平台,用有效的评估和激励手段来催化企业的创新氛围。这样,科研人才无论是在研发一线还是生产一线,“是种子总会发芽,是金子总会发光”。

    从“产学研”到“产学研用”

    宝钢此次获得的一个“集体奖”是“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钢铁精品研发基地建设”项目。这里大家都会注意“产学研用”里的一个“用”字。这就是宝钢科技创新机制建设的亮点所在。

    1998年11月,宝钢与上钢、梅钢实现联合重组,国家提出了“把宝钢建设成为我国钢铁精品的生产基地和冶金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基地”的要求。宝钢的思考是,传统的产学研体制,往往与用户需求脱节,即使科技成果“产业”化了,也可能难以市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出发点和归结点都在一个“用”字,即用户需求。于是,宝钢创造性地构建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机制。

    这个“用”字,内涵也是在推进过程中不断加深的。宝钢以用户为中心,最先的突破就是将研发环节向用户端“前移”,与汽车、轻工等用户共建实验室,以“先期介入”的模式开展新产品开发和用户使用技术研究。在汽车板的研发中,宝钢的科研前伸至汽车厂商新车型的试模阶段,主动与用户商讨材料材质、性能及使用上的技术方向,主动向用户推荐和设计材料的组合和配置。

    去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让宝钢更深入地思考了“产学研用”中这个“用”字。在应对危机中,宝钢坚持技术创新战略不动摇,必要的研发投入一分不减,甚至还有增加。在危机中,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企业真正的竞争力在于满足用户需求、成本控制及技术水平三者的统一。宝钢董事长徐乐江在宝钢技术创新大会上说,宝钢的技术创新,从研发到转化成大生产,形成产品、形成技术,都要打上一个问号:得花多大代价把产品推向市场才有竞争力?就算是用户需要的精品,也不能不讲成本。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有领先产品

    宝钢的“产品库”内,已有了多个独有的产品,宝钢人称之为“ONLY ONE”的产品。一些并非独有的高端产品,宝钢也做到了国内竞争力最强,宝钢人称为“NUMBER ONE”的产品。

    “这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的石油天然气用油井管新产品制造技术,就是宝钢的一项世界独有技术。它的科技含量相当高,所以此次列入国家技术发明奖的奖项,这在钢铁这样的传统产业内是不多见的。”宝钢集团科技发展总监说。

    宝钢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张忠铧博士是这个获奖项目的“领军者”。他说,二氧化碳和硫化氢腐蚀是世界石油天然气工业中普遍存在的腐蚀类型,也是困扰中国油气工业发展的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如何同时满足用户对油套管“抗腐蚀”和“经济性”的双重要求,确实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由张忠铧主持的科研团队经过艰苦摸索,终于在国际上首次成功研发3Cr系列油套管,不仅解决了油气田油套管腐蚀的问题,而且整体上提升了中国抗腐蚀管的研究和生产水平,同时对国内含二氧化碳和硫化氢腐蚀的油气井的材料选材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这一系列产品已成功用于国内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所属8个主力大油田并出口东南亚、中亚及南美等地区,3年来为宝钢创造效益超过3.9亿元。

    据了解,宝钢汽车板、家电板、管线钢等主导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分别达到50%、37%和31%以上,确立并保持了在国内板材市场的主导地位。宝钢累计申请专利5400多件,专利授权3100多件,向14个国家提出43件专利申请。以炼钢精炼技术、钢渣处理技术等为代表的宝钢技术已成功输出到国内主要大中型钢厂及韩国、印度等8个国家。

    创新延伸到企业的“神经末梢”

    一般而言,企业生产现场的操作岗位,是科研的“边缘地带”和“神经末梢”,操作工只要按着规范操作即可。但在宝钢,操作岗位却是技术创新的“热土”,不少优秀的操作和维护岗位员工在宝钢升格为技能专家、首席操作师。在宝钢的技术创新体系中,还专门为这样的“现场专家”辟出了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以生产现场为重点、以稳定提高和精益运营为特征的持续改进体系。

    国家科技进步奖已连续4届设立一线工人成果奖项,宝钢3次“榜上有名”。不少企业管理研究专家都认为,“这不是偶然的,其中存在制度和环境方面的必然因素。”此次获奖的是宝钢股份公司冷轧厂技能专家王康健,他是宝钢冷轧厂第一代主操工,在厂里被人亲热地称为“老黄牛”。他的获奖项目是“高速冷轧带钢多功能在线检测技术”,通俗点说就是在轧机出口安装一双“火眼金睛”,填补轧机缺陷在线检测的空白。

    王康健说,宝钢在生产现场的一线岗位上不断涌现创新人才,主要得益于企业营造的创新机制和氛围,充分释放员工的创新潜能。在宝钢一系列人才培养的渠道中,都为一线岗位留出了空间,首席师制中有首席操作师,宝钢专家中有技能专家,还有宝钢工人发明家。一线工人在操作中的改进革新,只要被公司确认固化下来之后,这项先进操作法就以工人的姓名来命名,长留在宝钢工艺发展史册中。

    宝钢董事长徐乐江最近说,员工在生产一线,产品从他们手上过,质量如何、成本如何,他们是重要的决定因素。让他们有创新的热情,让他们在岗位上有出色的表现,对公司竞争力是极大的提高。“管理部门绝不能没收他们的金箍棒”,要让他们动脑动手发挥聪明才智。

 
 
 相关链接
· 关于2009年度国家科技奖励的决定
· 2010年度国家科技奖励推荐工作会议在贵阳召开
· 卫生部科教司关于2009年国家科技奖推荐项目公示
· 2005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总体水平上升
· 2005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呈现三大亮点
· 科技部与财政部决定提高国家科技奖奖金额度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