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格罗夫山队安全撤离
新华社南极内陆2月3日电(记者崔静)在圆满完成各项科学考察任务后,当地时间3日凌晨0时许(北京时间3日3时许),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格罗夫山队顺利穿越多条深不可测的冰裂隙,安全撤离南极内陆格罗夫山地区。
格罗夫山队队长黄费新介绍说,自2009年12月27日傍晚抵达格罗夫山地区后,格罗夫山队的10名队员在为期近40天的考察中,克服暴风频繁、冰裂隙密布等恶劣自然条件的不良影响,顺利开展了地质调查、陨石采集、测绘、生态环境研究及冰盖演化等科学考察任务,取得多项突破。
格罗夫山地区是地球上的陨石富集区。在此次考察中,考察队不仅采集到总重量约为17公斤的1618块陨石,而且在格罗夫山地区的最高峰梅森峰以及格罗夫山核心区哈丁山等地发现了新的陨石分布区。
在测绘领域,考察队首次探测出格罗夫山局部地区的冰下地形,测得格罗夫山地区冰雪最厚处厚度超过1200米,初步揭开了这一冰原岛峰地貌形态的神秘面纱。同时,测绘学者在此次考察中首次精确测定格罗夫山梅森峰的大地高程(近似于海拔高度)为2365米,确认梅森峰是格罗夫山地区的最高峰,解答了长期以来格罗夫山地区在地理学领域的一个疑点。
此外,考察队还采集了大量岩石、冰雪、空气、土壤等样品,用于研究格罗夫山地区新生代以来冰盖进退的演变过程,认识南极冰盖的进退历史,探索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评估格罗夫山地区的环境现状。
黄费新表示,考察队在返程途中还将在南极内陆冰盖上开展冰雪取样,挖掘多个1米至1.5米深的雪坑,沿坑壁垂直方向每隔5厘米采集一份冰雪样品,用于研究南极冰原上的地球化学过程和近现代大气环境化学过程,并据此评估极地生物与人类活动在冰雪中的历史记录以及冰雪变化对南极的影响。
格罗夫山地区距离中国南极中山站约400公里。黄费新预计,若行进顺利,考察队可于春节前夕抵达中山站。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格罗夫山队采集陨石1618块
新华社南极内陆2月3日电(记者崔静)3日结束考察活动启程返回南极中山站的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格罗夫山队,在本次考察中累计采集陨石1618块,使我国南极陨石拥有量达到11452块,跃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这是我国第5次开展南极内陆格罗夫山考察。在本次考察中,考察队除在此前发现的陨石富集区——阵风悬崖北段和中段采集到1559块陨石、在萨哈罗夫岭采集到4块陨石外,还在格罗夫山地区的最高峰梅森峰脚下首次发现1块陨石,并在格罗夫山地区的核心区哈丁山附近发现新的陨石富集区,采集到54块陨石。
据从事陨石研究的考察队员胡森介绍,从外观上看,此次考察采集到的陨石主要为普通球粒陨石,也有少量的铁陨石和中铁陨石。而要判断每一块陨石的类型,还需要留待回国后在实验室进一步分析处理。
根据胡森的统计,本次考察采集到的陨石大多是在格罗夫山冰原岛峰附近的碎石带上发现的,其中最重的一块为698.93克,最轻的一块不足0.1克。尽管考察队在阵风悬崖中段的碎石带上发现了大量陨石,但这里的陨石普遍偏小,重量大多不足0.3克。
曾任中国第3次、第4次南极格罗夫山考察队队长的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副局长琚宜太向新华社记者介绍说,陨石是研究太阳系的重要样品,每块陨石都可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其重要的科研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