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3月18日电(记者梁强、朱国亮)乍暖还寒,春寒料峭。对平均海拔接近两千米的西北高原的农村来说,春天要来的晚一些。
然而,走近农家院落和乡镇村社,记者可以看到人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在谋划着、计算着甚至争辩着,一幅“人勤春来早”的西北高原春景图映入记者眼帘。
刘生学和黄启勇:科技“姻缘”
在县城很难采访到刘生学,因为他经常下乡,而且不固定在哪个乡镇。经过联系,记者日前赶赴会宁县北部的郭城驿镇红堡子村采访县农业技术中心副主任、总农艺师刘生学。
记者一下车,最先迎上来的是黄启勇。作为会宁县黑金子土特产购销专业合作社发起人,他身板结实,脸上始终挂着憨厚的笑容,一双大手粗糙有力。最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他的两颗门牙,牙齿边被磨进去两道深深的印痕。能在坚硬的牙齿上磨出明显印痕的东西,就是合作社成员心里的“金子”——黑瓜子。
老黄引导乡亲们种出的黑瓜子,是货真价实的绿色产品。
“种籽瓜用的化肥、农药,还有铺膜、间苗等田间管理,我们都要做记录。”黄启勇告诉记者,每年合作社帮助乡亲选购种子、地膜,请来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农户签订种植收购合同,最后收购产品,他们的黑瓜子已经获得了国家和甘肃省的无公害绿色产品认证。
刘生学就是老黄专门请来的。“我们俩是科技‘联姻’,现在经常在一起。”刘生学说。
刘生学指导黑金子合作社种植全膜技术籽瓜,十多万亩籽瓜地,平均亩产黑瓜子能达到90公斤到100斤。为推广技术,刘生学和黄启勇搞了一块4000平方米的示范田,一边是科技田,一边是普通田,通过比较来让当地农民接受新技术和新品种。
当下,刘生学和黄启勇正在商量扩大全膜覆盖种植旱地蓖麻的事情。“蓖麻发展潜力大、前景好,我们还要考虑长远的效益。”黄启勇说。
“看着以前纸上的东西,现在真正转化成老百姓的收入,也不觉得累。”一年没几天休息的刘生学,接到另一个乡打来的“求援”电话,边走边对记者说。
益岁润:每天只睡5个小时的“种粮状元”
真不敢相信,今年36岁的农民益岁润每天只睡5个小时。
5点钟起床喝茶吃饭,6点钟给牛喂草,然后就是清扫整理圈舍、喂牛饮水、拉运饲料、准备饲料等等,一直到晚上12点过了才上床睡觉——这是益岁润的作息表。照顾孩子上学、照料90多岁的老父亲吃饭,都由益岁润的媳妇包了。
“他连到县上戴大红花领奖的好事都推掉了,原因就是怕耽误时间。”带领记者采访的通渭县农业局副局长马健武说。
通过土地流转,种了102亩玉米地的益岁润,是通渭县2008年和2009年的“全膜种植玉米状元”。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后,玉米产量大了,秸秆也大量增加。益岁润便从银行贷款20万元,加上自家的10万元,去年10月份买来47头大母牛,加上县政府奖励的一头公牛,搞起了养殖。
要养牛,还要抽空不断学养牛实用技术知识的益岁润确实忙得很。记者在牛棚里见到他的时候,益岁润说,打算今年再盖两个棚,再养五六十头肉牛,专门育肥,三四个月就可以出栏。
“今年10月份就能见到牛娃子了,可能要产20多头呢。”看着眼前的牛,益岁润充满期待。
张晓铃:“一分钱”上做文章的董事长
甘肃通渭县晓铃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新建的年产6万吨玉米淀粉生产线预计今年“五一”投产。
一台台崭新的加工设备已基本安装就绪,新招来的年轻小伙和姑娘们有说有笑地进出车间,浸泡、破碎、分离、烘干。原料、胚芽、蛋白、淀粉,这些还略显陌生的工序和名词,如今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
新生产线可吸纳劳动力80人,满负荷运转后会增加到160人;项目总投资7200多万元,先期投入4000多万元。这些即将变成现实的数字,就建立在张晓铃对“一分钱”的计算上。
晓铃公司董事长张晓铃告诉记者,近几年当地推广种植全膜玉米获得稳定高产,面对当地每年20万亩、10万吨玉米的产量,有一定积累和多年商业经验的张晓铃感到商机很大。
张晓铃说:“现在外地玉米收购价是9毛,这里是8毛到8毛5,对于数量很大的粮食加工行业,这‘一分钱’的利润很大。”
张晓铃告诉记者,去年玉米淀粉每吨有300元的利润,如果以后再进一步向精深加工发展,生产淀粉糖、麦芽糖等高附加值产品,效益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