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6月16日电(记者 王圣志)安徽省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历时10年力推乡镇机构改革,把服务“三农”确定为乡镇政府的核心职能,着力解决乡镇政府职能的缺位、错位、越位和不到位问题,重塑乡镇功能,推进乡镇机构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农村社会发生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是,农民主体意识增强和参政议政意识提高。这种历史性的变化决定了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必须把维护和确保农民主体地位放在首要位置,突出服务主题。”安徽省编办市县机构编制处处长张强说。
据介绍,安徽10年间先后推进了三轮改革。第一轮改革是配合农村税费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精简机构和冗员,确保农村税费改革顺利推进;第二轮改革是与农村综合改革同步实施,改革的重点是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第三轮改革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新形势下展开的,改革的重点是增强乡镇政府科学发展能力,探索加快农村发展的新模式。
安徽省按照综合化、扁平化的要求,综合设置精干高效的乡镇机构和公益性事业单位,精简乡镇领导职数,提倡主官合一,推行交叉任职,明确了班子职责分工,减少了推诿扯皮。共清理清退乡镇自聘人员11.3万人,精简乡镇党政机构9800个,精简行政编制6500名,精简乡镇事业单位12000个,精简财供事业编制43400名,妥善安置分流人员近5万人。
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是安徽省推进乡镇机构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重要举措之一。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规范高效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建立了县(区)、乡(镇)、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通过“乡村联动、集中受理、分类办理、专人承办、限时办结”,满足农民对于政务服务的需求。县(区)、乡(镇)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中心,抽调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坐班办公;村一级设立为民服务全程服务代办点,村干部轮流值班。对农民需要办理、咨询和服务的事项采取统一受理、分类承办、上下联动、限时办结。为民服务项目包括:基层行政管理和党务工作中群众需要办理的事项,如户籍登记、证件办理、组织关系转接、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等;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应该向群众提供的基本服务,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五保户供养、社会救助、涉农补贴发放、提供劳务输出服务等。目前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事项已达206项,2009年全省共为农民办理事项320万件。
安徽省改革乡镇事业单位运作管理模式,在农村公益服务领域全面推行“以钱养事”的运作机制。
安徽省南陵县环卫部门以前供养了50多名环卫工人,加上事业编制的人员,有六七十人。但是,由于环卫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环卫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责任不明,虽经多年来的文明创建,“垃圾在城中、城在垃圾中”的现象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2004年,南陵县对环卫工作运行机制进行变革,解聘了原有的环卫工人,把全县城区划分为116个环卫作业小区,把作业小区上门收集、清扫、保洁、转运和管理“五权”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承包。县市容局负责环卫工作人员全天候督查,环卫保洁人员根据工作效果、合同约定兑现工作报酬。
通过招标,县里的一家保洁公司中了标。改革后,南陵城区卫生保洁面积扩大了,经费反而减少了,卫生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群众十分满意。
2005年,南陵县将这种“以钱养事”的投入新机制延伸到了农村公益性服务事业的各个领域,将乡镇“七站八所”进行了重新整合,组建了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人数由520人减少到340人,创新了管理方式。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和农民实际需求,将农业、水利等涉及为农服务的公益性服务任务,整合打捆成若干个项目。通过公开招标进行合同承包,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与农民专业经济组织等进行公开竞标。在考核中,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人员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真正落实群众在考核中的参与权、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
南陵县三里镇粮食种植大户李坤华告诉记者:“过去,一年到头几乎没人来提供技术服务。实行项目招标后,技术人员上门的多了,跑田埂搞服务的多了。”
2007年,安徽省全面推行“以钱养事”新机制,按照公益性事业“政府责任不减、财政投入保障”的原则,乡镇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按年度、项目核定公益性事业和公共服务经费,实行“政府购买、合同管理、农民认可、考核兑现”的运作机制。
安徽省还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公共服务领域,构建政府投入、民营参与、社会兴办的多元化农村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机制,满足农民对公共服务产品不断增加的需求。通过改革,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与现阶段公共财政保障水平相适应、与农民需求基本对接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以及政府公信力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