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8月5日电(记者 陈梦阳)素有“共和国装备部”之美誉的辽宁老工业基地,创造过新中国装备制造业许多辉煌的“第一”。与整个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同步,通过自主创新,辽宁的装备制造业近年来也走出了一条从低端到高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的腾飞之路。
自主创新让老企业重新焕发生机
日前,有着72年历史的瓦房店轴承集团有限公司召开科技创新大会,拿出100万元奖励科技创新,既包括科技人员对高端产品的研发,也包括轴承行业基础性研究,还包括128名自学成才者和一线员工114项小发明。领域之广、人数之多、力度之大,在瓦轴历史上尚属首次。董事长王路顺表示,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就是要在全集团形成技术创新的浓厚氛围,瓦轴的目标是要占领轴承科技的制高点。
近年来,瓦轴集团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完成了风电轴承、传动轴承、冶金矿山轴承、轨道交通轴承、低噪音电机轴承、新结构汽车轴承等几十个技术改造项目。国家振兴重大技术装备的16个关键领域中,瓦轴研发配套并达到产业化的涉及了14个领域。
一组数字足以让人对这家老企业的创新能力感到惊讶:近3年来,瓦轴集团共完成重大产品研发项目40余项,开发制造工艺技术、检测技术项目及技术标准60余项,自主开发的装备项目20余项,开发新产品2400余种,改造老产品和替代进口产品1200余种,扩大出口产品1300种,应用于国防及高精尖领域的产品300余种。
自主创新带来了核心技术,而凭借核心技术,瓦轴集团大力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不仅成为国内轴承行业的龙头,还成为代表中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典范。目前,瓦轴集团兆瓦级风力发电机配套系列轴承生产能力已进入世界前三位。
瓦轴集团的创新之路,正是辽宁老工业基地众多历史悠久的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一个缩影。依靠自主创新,这些曾经创造辉煌,又一度陷入低谷的装备制造业巨擘近年来再次让人刮目相看。
沈阳重机重矿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的国内首台5000吨自由锻造液压机一次性试生产成功,标志着我国现代大型锻造液压机的设计制造水准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世界变压器行业技术水平最高、复杂性最强的±800kV特高压直流换流变压器在中国两大电网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换流站,分别实现了一次投运成功和一次启动成功,标志着沈变在交流、直流两个领域同时站上行业世界最高峰,五年来,公司创造了十个“世界第一”……
在辽宁,老企业通过自主创新“老树发新枝”的例子不胜枚举。沈阳机床集团、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大连造船厂等一大批在我国装备制造业享有盛名的老企业由此得以再续辉煌,继续在新时代屹立于行业发展潮头。
抢占信息时代的高技术先机
在老企业焕发生机的同时,一大批后起之秀和这些老企业相映生辉,为辽宁的装备制造业带来了无限生机,也让辽宁的装备制造业突破了传统的优势产业,向更多的领域进军。
成立于1991年的东软集团,仅仅几年后就让世人刮目相看。1997年,东软集团通过自主创新研制的第一台CT机推向市场,终结了这一高端医疗设备被少数发达国家垄断的历史。同时,东软创新性地以PC机代替阵列处理机,不但完成了国产CT机核心的技术攻关,而且还引领了国际CT技术新的变革,被国外的老牌生产商纷纷效仿。短时间内,通过技术创新,东软CT机的成像速度越来越快,28秒、18秒、8秒、5秒,直到1秒之内,快到令竞争对手感到不可思议。
从成功研发第一台CT机开始,东软迅速突破了从单层、螺旋、多层螺旋直到世界最先进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装置等在内的全系列医疗影像诊断设备的核心生产技术,产品远销美国、意大利、俄罗斯、巴西、中东以及非洲等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成功跻身全球高端医疗设备提供商的行列。
辽宁省经委有关负责人认为,东软是通过掌握嵌入式软件的研发优势,进而在硬件的设备制造上占据了先机,这已经超越了辽宁传统装备制造业成功的模式。
然而这种成功的模式并非东软一枝独秀,辽宁装备制造业如今越来越多地被刻上信息时代的烙印。
成立仅10年的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自主研发拥有专利100多项,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延伸开发了40多种(类)机器人产品,打破了国外多项技术垄断,成为辽宁装备制造业中一支引人瞩目的新军。目前我国95%以上的国内汽车生产商都在使用新松公司生产的“移动机器人”,公司的机器人自动化成套装备还出口到美国、法国、加拿大、韩国、俄罗斯、印度和墨西哥等10多个国家,出现在通用和福特等跨国公司生产线上,结束了中国机器人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的历史。
辽宁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陈萍认为,通过自主创新,老企业长盛不衰,后起之秀不断,这就是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实力和希望所在。
人才――辽宁装备制造业最宝贵的财富
从五轴连动机床到百万吨级乙烯裂解气压缩机,从核电站用阀门到水下机器人,辽宁装备制造企业为何能通过不断的自主创新得以独占鳌头?其不二法门就是人才。同时,人才也是辽宁装备制造业最宝贵的财富。
2009年,当国际金融危机让西方发达国家陷入经济困局的同时,辽宁省提出,要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到国际上进行人才抄底。辽宁省政府提出,凡是引进国外科技研发团队的企业,政府将出资鼓励。
和政府“求贤若渴”的态度一样,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对人才高度重视。
作为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高技术公司,新松公司拥有员工近800人,70%以上是中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和硕士生导师8人,硕士以上学历101人。
东软集团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公司专门成立了东软信息学院,通过国家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统一招生,源源不断的毕业生成为东软集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才宝库。
在特变电工沈变集团的“特高压变电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里,年近八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浩带领一群中青年技术骨干不仅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并已经参与到行业标准的制定。
业内人士都知道,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即核心科技的突破和制造水平的提高,前者依赖高科技人才,而后者则要靠大批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在辽宁,不仅有大批高科技人才,更有着一支令人羡慕的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大军。
被沈阳鼓风机集团聘为首席工人专家的杨建华现在的月收入约6000元,并享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待遇。这个当年初中都没念完的技术工人凭着热情、执着和智慧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了看起来似乎令人不可思议的成就。他创造的世界领先的“百万吨级乙烯机壳拼装制造技术”将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了数十倍,并因此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泛应用于国家重点行业通用装备制造的各领域。
“没有一支强大的技术工人队伍,企业就不会有竞争力,国家也不会有竞争力。”沈阳鼓风机集团工会主席邓长辉认为。这家企业定期举办企业内的技能大赛,每个工种的冠军还会被企业送到国外参观培训。
沈阳鼓风机集团、沈阳机床集团、特变电工沈变集团等知名的装备制造企业现在都和当地的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联合起来,培养技术工人,在这些企业中普遍活跃的“技师协会”等工人自发组织起来钻研技术的团体,也每年都为企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沈阳市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局长孟庆伟说:“正因为有这样一支科技人员队伍和产业工人大军,辽宁的装备制造业才能够通过自主创新历久弥新、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