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9月22日电(记者 李劲峰)贵州省各地在治理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石漠化过程中,将治理与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茶产业、经济林果等产业相结合,取得了良好效果。截止到今年8月底,贵州省已累计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1377平方公里。
贵州省发改委副主任李路说,作为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等级最齐、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贵州省自2008年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以来,将石漠化治理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以生态建设为目的,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具有市场优势和生产潜力的特色产业,推动了全省草地生态畜牧业、茶产业、经果业、中草药种植等产业的发展。
据了解,贵州省各地在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过程中,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特征,探索合适的治理模式。如遵义市凤冈县,就立足县情,将石漠化治理与茶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种茶防治石漠化,改善生态环境。如今,凤冈县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
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内石漠化等级类型复杂多样、特征突出,分布面积较大。该县通过制订规划,整体成片推进,通过种植核桃、苹果等经济林木,林下种草,以林草为依托,发展养羊、养鹅、养鸡,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形成了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带。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从治理前的1320元,到现在已经超过2000元。
李路说,贵州省将在遵循石漠化治理与地方政府发展农村经济的安排相衔接,与农业、林业产业化发展有机结合,尊重实施地农民的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等原则上,不断总结和探索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确保石漠化治理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