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4日电(记者卫敏丽)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社区是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是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
近年来,各地积极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结合灾害现状和当地社区实际,紧紧围绕健全社区减灾工作制度、开展社区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制定社区综合防灾减灾预案、建设开展减灾设施和避难场所、组织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演练活动等方面开展工作,有效增强了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升了社区综合减灾能力。
“当灾害来临时,社区不仅要在第一时间直接面对灾害,也要第一时间应急处置灾害,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和开展自救互救的水平的高低,对于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灾害损失意义重大。”减灾领域诸多专家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5月份,全国共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687个。在这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群众了解社区的避险路线、紧急避难和安置场所,掌握了基本的防灾减灾技能,社区配备了相应的紧急救援和防灾减灾物资,社区的居民家中也储备了必要的照明、急救包和逃生绳等应急物品,社区中的老人、残疾人和儿童等需要帮助的人指定了明确的应急帮扶人员,社区在灾害预警、应急响应、紧急救护、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等方面有规范的日常工作制度。
在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过程中,各地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很多切合实际的新做法和新经验。北京市提出了将进一步细化社区防灾减灾的工作标准,规定每个街道应建一处防灾减灾培训基地,每个社区都将配备诸如防毒面具、逃生绳等必要的救援避险物资和装备等。上海市在社区减灾工作中着力推动“三个转变”,即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从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轻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形成了以“全过程减灾管理、全灾害危机管理、全社会参与管理”为特征的城市社区综合减灾模式。浙江省从意识、预案、载体和能力四个方面,探索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农村社区减灾模式。全国许多城乡社区还通过动员群众参与预案编制,进一步增强了预案的针对性和操作性。通过积极与社区单位联建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增强社区防灾减灾的联动实力。通过健全社区防灾减灾宣传网络,建立面向社区居民的灾害预警和防灾减灾信息传递平台等。
有关专家认为,这些努力,紧扣社区千家万户的防灾减灾需求,进一步提升了城乡社区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社区群众参与防灾减灾的深度和广度。
据了解,按照相关设想,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全国综合减灾社区创建的工作力度,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再创建一批全国综合减灾社区,倡导和鼓励各地开展本区域的减灾社区创建工作。
国家减灾委员会和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加强城乡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积极动员全社会人人参与防灾减灾,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构建防灾减灾社区,不断提高基层社区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提高我国城乡社区的综合减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