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能耗占社会总能耗80%,传统工业又占其中较大比重,单位国土面积工业负荷全国最高……对工业大省江苏而言,“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无疑是一场艰巨的大考。
太湖是面镜子,映照江苏节能减排带来的变化:太湖湖体的富营养化程度,2007年是中重度,2008年是中轻度,2009年是轻度,今年以来继续基本保持轻度状态。自2007年无锡蓝藻危机后,太湖再没有出现蓝藻大面积聚集现象。
截至2009年,江苏节能减排成绩可观: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17.51%,连续3年被国家考核为超额完成等级;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分别完成“十一五”减排总目标的98.9%和121.1%,连续4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污染减排任务。
连年的超额完成,显示江苏经受住了节能减排的多重考验。
决心考验——“铁腕治污”硬碰硬
“十一五”期间,江苏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万元GDP能耗由0.92吨标准煤下降到0.74吨标准煤,降低20%;COD、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由96.6万吨、137.3万吨减少到82万吨、112.6万吨,分别削减15.1%、18%。
“节能减排是硬任务,我们没有回旋余地,没有退路可言,更没有价钱可讲。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节能减排的决心不能动摇,目标不能降低,力度不能减弱。”省长罗志军的这番话,表明了江苏“铁腕”推进节能减排的决心。
今年5月初,随着常州溧阳市再次启动“小化工”整治,江苏对化工企业新一轮专项整治全面铺开,一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化工生产企业陆续关闭。截至6月底,江苏化工企业今年已自愿关停119家。“十一五”以来,特别是2007年无锡太湖蓝藻危机以来,江苏连续4年开展化工污染专项整治,累计关闭化工生产企业4750家,占全省化工生产企业总数的1/3左右。 经过4年努力,江苏累计淘汰落后炼铁505万吨、炼钢657.2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723.094万千瓦、淘汰落后水泥3251万吨。截至9月底,江苏淘汰掉包括国家任务83家在内的142家企业,全部完成2010年度淘汰任务。
“削存量”,还要“控增量”。2010年,江苏对化工产业实行“三个不批”:新建的化工集中区一律不批;集中区外的新扩建化工项目一律不批;对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或长期运行不正常的集中区、新改扩建项目一律不批。
“区域限批”显示出江苏在节能减排上的强硬态度。副省长徐鸣介绍,今年江苏明确了万元GDP能耗下降4%左右的工作目标,进一步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对未按期完成淘汰任务的地区,严格控制国家和省安排的投资项目,暂停相关行业的环评、供地、核准和审批;对未按期完成淘汰任务的企业,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生产许可证等,不予审批和核准新的投资项目,不予批准新增用地,依法停止供电供水。
今年,江苏在节能减排上实行“三个一律”的严格问责:完不成节能减排任务的地方、单位和企业,一律不得参加创优评先活动;完不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市、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一律不得提拔重用;完不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班子,一律不得享受年终考核奖励。
智慧考验——以价格杠杆撬动企业节能减排
“以市场配置环境资源,靠价格杠杆撬动节能减排”,这是江苏调动企业节能减排积极性的有效办法。
吴江盛泽,“日出万匹,衣被天下”,是纺织印染业发达的工业重镇,仅镇区就有规模较大的印染企业21家,日排放印染废水超过10万吨。
盛泽镇镇长吕伟峰介绍,镇里近年积极探索排污权有偿使用,向印染企业出售排污权,形成了“多排污水就多付费”的机制。在市场倒逼下,盛泽印染企业制定并实施清洁生产方案300多项,年减少废水排放量1200万吨。
在太湖流域,江苏制定实施了COD排污指标核定、申购等一系列配套管理办法,如今已有643家企业申购了排污指标,金额超过8000万元。
江苏还是全国较早执行差别电价的省份,执行范围从最初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等8大类高耗能行业,扩大到建材、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中的限制类、淘汰类企业。江苏还对苏南地区工业污水处理费(政府定价部分)按高于生活污水处理费0.2元/吨征收,重污染行业污水处理费按高于一般工业、服务业1.5倍的幅度征收。
“绿色信贷”是政府与银行共建的企业环保信用体系,对企业的环保行为“扶优惩劣”。江阴市璜塘镇一家印染公司,原来准备贷款2000万元扩建生产项目,但企业因环保欠账被戴上“黑帽”后,当地银行立即取消了原定贷款计划。尝到“黑帽”滋味后,企业纷纷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江阴被评为环保不良等级的企业提升转化率都在70%以上。目前,江苏参加环境行为评级的企业已超过1.6万家。
2007年底,江苏出台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办法,在太湖流域划出9个河流补偿断面,出境断面水质劣于控制目标的要缴纳补偿资金,出境断面水质优于入境断面水质的获得补偿资金。今年初,江阴有9个镇因跨区域交界断面水质超标,支付区域污染补偿资金642万元,另外有2个镇因交界断面水质较好,分别得到了21万元和23万元的补偿资金。如今,江苏把太湖流域的补偿断面从9个扩大到30个,并向淮河流域逐步推广。
经济杠杆撬动了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南钢集团投入16亿元实施了五大节能技改项目,吨钢综合能耗从2005年的770千克标准煤降至目前的695千克标准煤。南钢能源中心负责人高漫春表示:“节能降耗看似花费了很多成本,但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名列世界五百强的沙钢“十五”以来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投入超过40亿元,自主创新实施了100多个节能减排技改项目,对企业效益贡献率超过20%。
能力考验——善做结构调整“加减法”
2008年7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节能减排工作意见,提出要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提出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首先在于优化“三个结构”:经济结构、工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使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两高两低”产业比重明显提高。
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方面,江苏“十一五”期间以工业锅炉(窑炉)节能改造、余热余压发电、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了一批节能改造项目。“十一五”期间,江苏组织实施节能改造工程1200多项,形成节能能力1400万吨标准煤,一大批先进适用节能技术在全省得到广泛应用。
在推进电厂及非电企业实施脱硫技术改造方面,江苏近年成效显著。目前已有5220万千瓦燃煤机组建成脱硫设施,占燃煤机组总装机容量的98.6%,其中130兆瓦以上的大型燃煤机组全部建成脱硫设施,脱硫能力提高3倍多。今年以来,江苏又重点推进钢铁等非电行业脱硫设施建设,沙钢、兴澄特钢等非电行业建成16个脱硫工程,减排二氧化硫约2万吨。
江苏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介绍,“十一五”以来,江苏仅省财政直接安排的各类环保资金就达18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9倍。
为优化工业结构,江苏2008年节能减排文件中提出,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节能环保四大新兴产业。两年来,江苏新兴产业成绩显著,今年上半年,江苏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增长40%以上。今年4月,江苏又提出“新兴产业倍增计划”,目标是六大新兴产业今后3年销售收入翻一番,超过3万亿元,占全省工业比重升至30%左右,成为江苏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要增长点。
优化经济结构的关键之一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江苏近年服务业发展增速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成为东部沿海地区服务业占比提高最快的省份。2009年江苏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3741亿元,总量位居全国第二,占GDP比重为39.9%。省长罗志军近日在全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大会上提出:确保服务业年均增长15%左右,力争“十二五”末服务业占GDP比重提高到48%以上。(记者 赵京安 申 琳)